第20章:高校科技管理体制上的新突破(4 / 9)
nbsp; 科发院原成果与推广处李处长回忆:“2013 年,我们想组织一场校企对接会,需要协调会议室、邀请企业、安排教授,但科发院的重点工作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所有资源都向平台建设处倾斜,对接会最终只邀请到 20 家企业,效果远低于预期。” 这种 “管理挤压转化” 的现象,在 2014 年前后的高校科发院中普遍存在,成果转化工作缺乏独立的资源、人员与考核机制,成为科发院 “顺带做的事”。
(三)从 “科发院” 到新设 “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专业化分工的历史性突破(2015 年前后)
当国家政策要求 “强化转化”、企业需求倒逼 “高效对接”、高校自身需要 “效益提升” 时,科发院 “管理与转化一体” 的模式已难以为继。2014 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 “鼓励高校设立独立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为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
此次分化的核心逻辑,是 “管理职能与转化职能的分离”:科发院作为学校职能部门,保留 “纵向项目管理、科研平台建设、科研经费审计” 等管理职能,专注于 “把科研做规范、把平台建扎实”;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作为直属单位,承接 “成果推广、知识产权运营、校企合作、****” 等转化职能,专注于 “把技术送出去、把效益带回来”。这种分工,就像把 “科研工厂” 和 “产品销售公司” 分开运营,科发院负责 “生产合格的科研成果”,转化中心负责 “把成果卖出去、用起来”。
从机构设置看,新中心下辖的 6 个科室极具针对性:综合办负责日常行政与资源协调,解决 “没人统筹” 的问题;项目办跟踪校企合作项目全流程,解决 “对接松散” 的问题;知识产权科专门负责专利申请、维护与运营,解决 “专利沉睡” 的问题;成果转化科聚焦技术熟化与产业化,解决 “实验室技术难落地” 的问题;校企合作科专职对接企业需求,解决 “供需错配” 的问题;****可协调地方政府与高校的合作,解决 “校地合作碎片化” 的问题。6 各科室形成 “需求对接 — 技术熟练 — 知识产权保护 — 产业化落地” 的完整链条,这是原科发院时代从未有过的专业化布局。
三、新建转化中心的内外动因:政策推力、市场拉力与高校内生动力的共振
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的成立,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外部政策推力、市场拉力与高校内生动力形成的 “共振效应”。2015年前后,这三股力量同时发力,最终促成了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