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高校科技管理体制上的新突破(3 / 9)
sp; 二、高校科技管理体系的演进逻辑:从 “大一统” 到 “专业化” 的必然分化
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的成立,并非孤立的机构调整,而是高校科技管理体系从 “科研科 — 科研处 — 科发院” 持续演进后的必然结果,每一次升级都对应着不同阶段的需求,而 2015年的分化,则标志着管理体系进入 “专业化分工” 的新阶段。
(一)从 “科研科” 到 “科研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初步适应
改革开放初期,高校科研以 “完成国家任务” 为核心,科研科的职能简单:传达上级科研任务、统计科研成果、发放科研经费。彼时的高校几乎没有 “科技成果转化” 概念,科研与生产完全脱节,某高校机械系 1990 年代研发的 “精密车床控制系统”,仅因没有与企业对接,最终成为实验室的 “展示品”。
2000 年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企业开始主动寻求高校技术支持,横向科研经费出现增长。传统的 “科研科” 已无法应对新需求:既要处理纵向项目申报,又要接待企业来访,还要协调院系与企业的合作。于是,“科研科” 升级为 “科研处”,人员从 10-15人扩充到 15-20人,职能也新增了 “横向项目管理”“校企合**调”,但核心仍未脱离 “管理” 属性,横向项目的对接、成果的推广,仍依赖院系教授的个人资源,缺乏系统性推进。
(二)从 “科研处” 到 “科发院”:科研规模扩张后的统筹需求
2006 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出台后,国家对高校科研的投入大幅增加:2006-2012 年,高校研发经费年均增长 22%,国家级科研平台数量增长 150%。科研规模的快速扩张,带来了新的管理难题:科研平台重复建设、科研经费使用不规范、跨学科科研项目协调困难。
为解决这些问题,“科研处” 升级为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科发院)”,成为高校统筹科技工作的核心部门。以某 “985” 高校为例,2010 年新成立的科发院下设综合管理处、项目管理处、平台建设处、成果与推广处 4 个科室,人员扩充到 30 人左右,职能涵盖 “纵向项目申报、科研平台管理、科研经费审计、成果登记与推广” 等全链条。此时的科发院,已从 “被动执行” 转向 “主动统筹”,但仍存在致命短板:成果与推广处作为下属科室,在科发院 “重管理、轻转化” 的导向下,始终处于 “边缘地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