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6 / 7)
采购成本下降等原因)。以往,结余经费的处理方式较为单一,要么全额上缴学校,要么限定用于 “与原项目相关的支出”,这种僵化的模式让不少科研团队觉得 “惋惜”:“明明有结余,却不能用于其他有价值的研究,太可惜了。”
为破解这一问题,科发院联合财务处推出 “横向项目结余经费灵活配置方案”,明确结余经费可按 “5:3:2” 的比例进行分配:50% 可转存至科研团队的 “横向项目备用金账户”,用于后续与原项目相关的技术优化、成果推广(如组织技术培训、参加行业展会);30% 可用于团队的 “自主科研项目”(如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学生科创项目);20% 可作为 “科研激励资金”,用于奖励项目核心成员(需按学校薪酬管理规定发放)。
这一方案的推行,让结余经费从 “沉淀资金” 变成了 “创新火种”。2024 年初,土木工程学院郑教授团队与 C 企业合作的 “桥梁抗震加固技术服务” 项目结题,产生结余经费 36 万元。按照方案,团队将 18 万元(50%)转存至备用金账户,用于后续为企业提供 “加固效果跟踪检测” 服务;10.8 万元(30%)支持了青年教师李博士的 “新型抗震材料研发” 小课题(该课题后续成功申报了市科技计划项目);7.2 万元(20%)用于奖励项目团队,激发了成员的积极性。
“以前结余经费就像‘鸡肋’,现在却能‘变废为宝’—— 既延续了原项目的价值,又支持了新研究,一举两得。” 郑教授说。更重要的是,这一方案还吸引了更多企业合作 —— 不少企业表示,“高校能合理利用结余经费,说明经费管理高效、透明,我们更愿意投资。”
除了横向项目,科发院还将这一 “灵活配置” 思路延伸到专利转化经费管理中。针对专利转让费、许可使用费的结余,推出 “结余经费反哺研发” 机制:结余经费的 60% 可用于专利的后续维权、二次开发(如将发明专利转化为实用新型专利);40% 可用于科研团队的 “专利培育计划”(如资助团队申请新的核心专利)。2023 年,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陈教授团队的 “新型肿瘤靶向药物专利” 以 500 万元转让给 D 药企,扣除相关税费后结余 80 万元。团队用 48 万元(60%)委托律师事务所进行专利维权(打击了 2 起侵权行为),用 32 万元(40%)资助了 “靶向药物递送系统” 的专利申请,目前该专利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
“专利转化不是‘一卖了之’,结余经费的合理利用,能让专利的价值持续释放。” 科发院知识产权管理科科长杨明表示,近两年来,我院专利转化结余经费用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