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大学里的那些事(4 / 6)

加入书签

全部。

    为什么会出现 “大学层次越低,课程越密集” 的怪象?深入调研后会发现,这背后藏着教学评价体系的偏差与资源分配的失衡。教学型大学往往缺乏科研平台、外文数据库等优质资源,没办法给学生提供 “自主探索” 的土壤,只能靠 “增加课时” 来体现教学投入,某地方学院的教学大纲里明确写着 “教师年均课时量不低于 280 节”,完不成就要扣绩效;而研究型大学有足够的底气 “做减法”,北大某文科专业的 “中国古代史” 课程,老师只花 4 课时梳理时间线,剩下的 12 课时全是 “读书分享会”,学生要带着自己读的《史记》《资治通鉴》节选,和同学辩论某段历史的争议点。两种模式的差异,本质上是 “教知识” 与 “教方法” 的分野:前者把学生当成 “知识容器”,后者则把学生培养成 “会找水的人”。

    可在知识更新速度堪比 “翻书” 的今天,“装满容器” 的教育早已过时。计算机学院的张老师举过一个例子:五年前他在课堂上教的 “Flash 动画制作”,现在早已被 HTML5 取代;当年让学生死记硬背的 “Windows XP 系统操作”,如今连企业的办公电脑都不再使用。“我现在上课,更愿意花时间教学生‘怎么查最新的技术文档’‘怎么在 GitHub 上找开源项目学习’,这些能力比某个过时的知识点有用得多。” 张老师的话戳中了大学教育的核心,大学不是 “只是终点站”,而是 “学习加油站”。就像医学专业的学生,今天学的某类疾病治疗方案,可能明天就会因为新的临床研究被推翻,但 “如何检索医学期刊、如何分析病历数据” 的能力,能让他们一辈子跟上行业发展。

    遗憾的是,很多大学课堂还在扮演 “中学教室” 的角色。某师范院校的 “教育学原理” 课上,老师拿着 PPT 念了整整 80 分钟,从 “教育的起源” 讲到 “现代教育理论”,知识点密集得像 “连珠炮”,学生忙着低头抄笔记,根本没时间思考 “这些理论怎么用到实际教学里”。下课后,学生小王吐槽:“感觉像回到了高中语文课,老师划重点、我们背答案,至于这门课到底能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没人知道。” 这种 “填鸭式” 教学,忽略了大学教育的本质,课堂应该是 “搭建框架” 的地方,老师要告诉学生 “这门课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该用哪些方法去探索”,剩下的时间,该交给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实践、去碰撞思想。就像清华某工科专业的 “材料科学基础” 课,老师只花 30 分钟讲 “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然后布置任务:“下周每人带一篇自己找的外文文献,分析某类新材料的应用前景”,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要泡图书馆查资料、跟同学讨论,反而把知识点学活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