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大学里的那些事(3 / 6)

加入书签

授牵头做的,他就挂了个主持人的名;论文也是研究生写好后,他加上通讯作者的名字。去年他的课时量才 20 学时,连规定标准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却凭着‘领导身份’通过了初评。” 虽然最后因 “学术成果真实性存疑” 被举报,评审资格被取消,但这样的案例,还是让普通教授们倍感无力。

    周明教授今年又提交了正高申报材料,他的国社科课题顺利结题,还发表了 2 篇 SSCI 论文,甚至主动申请去乡村中学做 “文学普及讲座”,弥补学术影响力的短板。“我知道很难,但我还想再试一次。” 他指着书架上的教案说,“我教了 20 年书,带了 30 多个研究生,不只是想要个正高头衔,更想让自己的学术成果被认可,让学生觉得‘跟着周老师做研究,值’。”

    大学教授评正高,难在名额的激烈竞争,难在科研成果的严苛标准,难在学术影响力的隐形门槛,更难在资源倾斜下的公平困境。无数像周明、李娜、王浩这样的教授,在教学与科研的夹缝中挣扎,在一次次失败后仍选择坚持。希望有一天,评正高的制度能更贴合大学教授的实际 —— 少一些 “唯课题、唯论文” 的硬指标,多一些对教学质量、学术情怀的考量,让真正潜心治学、热爱教育的教授,能跨过这座 “高山”,收获应有的认可。

    二、大学不是 “加长版中学”:教学与科研该侧重那个

    我们科发院的调研团队,在院领导的安排下去相关学院去调研座谈时,机械工程系的李老师拿出两张课程表,指尖在密密麻麻的课程格子上划过:“我们系大三学生每周 28 节课,早八到晚九连轴转,连泡图书馆的时间都挤不出来,我们哪有时间精力搞科研写论文?可上周我们去邻市 985 高校交流,人家同专业学生每周只有 16 节课,剩下的时间都在跟着导师做项目、泡实验室、读外文文献。” 这番对比,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当前中国大学教育里一个隐秘却普遍的困境,很多大学正悄悄变成 “加长版中学”,用密集的课堂填满学生的时间,却弄丢了大学本该有的 “主动读书、独立思考” 的灵魂。

    研究生面试考场里的 “公开秘密”,更像一面镜子照出这种困境的后果。我校招生办的王老师从业十年,他记得最清楚的一次面试:一个本科绩点 3.8 的学生,面对 “你读过本专业哪些经典著作” 的提问时,支支吾吾只说出教材名称;追问 “教材里某理论的现实应用”,学生更是红着脸摇头。“我们最初还担心遇到‘学生问到老师’的情况,结果十年下来,没一个学生能把一本专业书讲透。” 王老师苦笑,多数学生的知识体系像 “空中楼阁”,课堂上老师划的重点、教材里标红的段落记得牢,可一旦跳出划定范围,就成了 “门外汉”。这些学生不是不努力,只是习惯了 “老师喂、自己接” 的模式,就像中小学时等着老师圈定考试范围,到了大学,依然把 “完成作业、应付考试” 当成学习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