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没有硝烟的战斗(3 / 5)

加入书签

,妻子见他脸色不好,没敢问,只是把温好的饭端到他面前。他扒了两口饭,突然想起自己这个月的绩效,因为上个月有个横向项目的经费没到账,科研工作量差了 5 分,绩效被扣了 1200 块,而房贷每个月要还 4800,孩子的奶粉钱还要 2000。“再熬熬,等国青基结果出来就好了。” 他安慰自己,可心里却没底。

    就在张启明为项目申报熬夜时,我也刚从省科技厅高新处回来。晚上八点多,我坐在办公室里,揉着发胀的太阳穴,桌上摊着一叠申报指标表。作为科技处项目管理科的科长,我的 “战场” 不在教研室,而在政府部门、企业和学校之间的 “桥梁” 上。每年年初,我就要开始 “跑资源”—— 去科技部、科技厅、工信厅、市科技局等部门打听申报信息,争取更多的指标;申报季时,要陪老师去企业 “站台”,帮他们对接需求;还要组织校内 PK 预审会,筛选出最有竞争力的项目。

    “陈科长,明年‘人工智能专项’的指标能多给我们学校一个不?” 下午在省科技厅,我跟高新处的王处长磨了半天。王处长笑着说:“你们学校今年的中标率已经很高了,再要指标,其他学校该有意见了。”我赶紧递上一份材料:“您看,我们学校今年新建了人工智能实验室,引进了三位长江学者,还有五个团队在做相关研究,实力比去年强多了,多给一个指标,说不定能多出一个国家级项目呢。” 王处长翻了翻材料,没立刻答应:“我再看看,下周给你答复。”

    从科技厅出来,我又去了一家汽车制造企业,机械学院的陈教授有个 “汽车零部件智能检测” 项目,想和这家企业合作申报横向项目。陈教授技术过硬,但不擅长和企业打交道,上次谈的时候,企业负责人觉得项目周期太长,不太愿意合作。这次我提前做了功课,了解到企业最近在赶生产线升级,急需检测技术支持,于是我帮陈教授调整了项目方案,把周期从 18 个月缩短到 12 个月,还承诺学校可派研究生驻厂服务。

    “我们要的是能立刻用的技术,不是实验室里的成果。” 企业负责人直言。我笑着说:“陈教授的团队已经做了三次小试,检测准确率能达到 98%,驻厂后还能根据生产线情况调整算法,保证三个月内就能试运行。” 我边说边拿出调试报告,又给负责人算了一笔账:“用上这个检测系统,每条生产线每年能减少 50 万的废品损失,两年就能收回成本。” 负责人被说动了,当场拍板:“行,我们先签个意向协议,下周再细谈。”

    回到学校时,已经快七点了。我还没来得及吃晚饭,就接到了程处长的电话:“明天上午九点开‘省重点研发计划’校内预审会,你安排一下,评委要选懂技术又懂政策的,别出岔子。” 挂了电话,我赶紧给几位评委发消息确认时间,又把 12 份申报材料整理好,每份材料上都贴了便签,标注出项目的创新点、风险点和建议。

    第二天的预审会开得很激烈。有个 “新能源电池回收” 项目,评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