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没有硝烟的战斗(2 / 5)

加入书签

下点功夫。”这意味着竞争将会异常激烈,他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申报国青基是年轻老师为数不多 “靠实力说话” 的机会,不用拼人脉,不用等内部指标,只要申报书够硬,就能进入评审环节。可 “够硬” 两个字,背后藏着无数个不眠之夜。张启明的申报方向是工业设备故障预警,为此他查了近三年的相关文献,跑了五次本地的制造企业做调研,甚至跟着工程师在车间待了整整一周,就为了摸清实际生产中的技术痛点。初稿写完后,他找系里的李教授请教,李教授是国青基评审专家,每年要审几十份申报书。

    “你的研究基础太弱了。” 李教授翻着申报书,手指点在 “研究基础” 那一页,“你只发了两篇 SCI 三区论文,还都是第二作者,评审专家一看就会觉得你没能力完成这个项目。” 张启明的脸一下子红了,他知道李教授说的是实话 —— 前两年忙着赶课时,论文只能挤时间写,质量自然上不去。“还有技术路线图,” 李教授继续说,“你这图太笼统了,‘数据采集 - 模型训练 - 故障诊断’,每个环节用什么方法?遇到数据噪声怎么处理?模型迭代的周期是多久?这些都要写清楚,不能含糊。”

    那天下午,张启明在李教授的办公室待了三个小时,笔记本上记满了修改意见。回去后,他把申报书拆成了八个部分,每天改一部分:摘要改了五遍,从最初的 “介绍研究内容” 改成了 “突出创新点与应用价值”;研究基础部分,他补充了自己参与的一个横向项目的成果,虽然经费只有 8 万,但好歹有实际应用案例;技术路线图重新画了三遍,用不同颜色标注出关键节点,甚至加了一个应急方案 —— 万一数据采集不顺利,该如何调整样本量。

    可并非所有项目都能 “自由申报”。去年年底,省科技厅发布了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项” 申报通知,全校只有六个申报指标。系里组织内部 PK,张启明也报了名,这个项目要是能中,不仅能拿 30 分科研工作量,还能拿到 30 万项目经费。PK 那天,会议室里坐了七位评委,有系领导、资深教授,我作为科研处的代表也参加了。张启明是第三个汇报的,他提前准备了 20 页 PPT,练了不下十遍,可站在讲台上时,手心还是直冒汗。

    “你的项目和 XX 企业的需求匹配度不高。” 一位评委直接指出,“他们要的是生产线实时监控系统,你做的是故障预警,虽然相关,但针对性不够。” 张启明赶紧解释:“我们可以在预警模型里加入实时数据接口,只要企业提供生产线数据,就能实现实时监控。” 可另一位评委摇了摇头:“你没有和这家企业合作过,怎么保证他们愿意提供数据?风险太大了。”

    最后,三个指标分给了两位资深教授和一个有企业合作基础的团队。张启明走出会议室时,天已经黑了,冷风一吹,他才发现自己的衬衫后背全湿了。回到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