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强将手下无弱兵(3 / 6)

加入书签

评价。

    “行政工作可不是简单的上传下达,只要用心去做,同样可以创造出重要的制度创新。”程处长在评审会上的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划破夜空,不仅让我成功地晋升为副高职称,更彻底改变了大家对科研管理工作的认知。从那以后,人们开始认识到,行政工作并非只是琐碎的事务处理,而是可以通过创新和努力,为整个科研领域带来积极的变革和推动。

    为了让团队成员开阔眼界,程处长经过深思熟虑后,毅然决然地决定设立一项名为“科研管理能力提升专项资金”的计划。这个计划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提升他们的科研管理能力。

    每年,程处长都会选派几名骨干成员参加这些学术会议。这些成员不仅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管理理念,还能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和合作。此外,为了激励大家积极发表科研管理类论文,程处长还承诺所有相关费用都将由处里全额报销。

    然而,这个计划在刚开始推行时,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支持。有些人担心这会让团队成员分心,影响到他们的本职工作,甚至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但程处长坚信这个计划的重要性,他不断地向大家解释和说明,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和支持。

    直到年轻的王老师从泰国的学术会议带回了一份“科研团队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报告,并据此对学校的海外合作项目申报流程进行了优化,质疑声才彻底消失。这份报告不仅让学校的海外合作项目更加规范和高效,也证明了参加学术会议和发表论文对于提升科研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在接下来的三年内,科研处工作人员发表的管理类论文数量翻了三番,其中两篇论文更是获得了全国高校科研管理优秀论文奖。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科研处的整体水平,也为学校的科研工作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在程处长的大力推动下,科研处积极探索创新,成功建立起一套别具特色的“双导师”培养机制。这一机制要求每位新入职的员工,不仅要跟随行政导师深入学习政策流程,还要与专业学院的教授进行对接,由教授担任其学术导师。

    这种“跨界”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得员工们能够在不同领域获得全面的指导和培训。通过与行政导师的交流,他们熟悉了各项政策和流程,提高了行政管理能力;而与学术导师的合作,则让他们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得到了更深入的提升。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许多员工在工作中逐渐展现出多方面的才能,成为既精通财务报销又熟悉实验设计的多面手。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有一次,材料学院的张教授在与科研管理人员交流时,惊讶地发现对方竟然对“溶胶-凝胶法制备工艺”的关键参数了如指掌。张教授不禁感叹道:“程处长带出来的兵,真是专业啊!”这句话不仅是对这位员工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双导师”培养机制的充分肯定。

    服务下沉:打通科研服务最后一公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