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苏州城外安流民(1 / 4)
这一年盛夏,庆国暴雨成灾,大江上洪水泛滥。
那江堤失修多年,再也坚持不住,终于溃堤了。
大江下游颍州、吉州一带顿时皆成泽国,流民失所,饿殍遍地。
为寻活路,流民们浩浩荡荡尽往东南富庶之地而来。
一时间苏州郊野尽是逃难流民。
苏州知府舒芜不敢怠慢,早早让评事林若甫替自己拟了折子,派人急报京都,请求开仓放粮。
不料朝堂上仍是你争我斗,那折子递上去,竟是连个水泡都没见着。
舒知府无旨不敢开官仓放粮,又恐流民入城生乱,只好命令守城官兵把好城门,以防饥民涌进城来。
另一边,安排林若甫带着巡捕,挨家挨户向城中富户劝捐。
这些流民饿极,有那胆大的,心想左右是个死,饿死哪有饱死好,便在城外流串,劫掠乡间民宅。
舒知府身为一方父母,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甚是头疼。
只好将告急的折子一天一个往京里快马送去,盼着朝廷早早降下旨意,好开仓赈济灾民,免得生了民变,自己这乌纱帽保不住是小,乱了天下是大。
这一日苏州评事林若甫正奉命在西城头巡视,见城下饥民遍地,形同枯槁,兀自不肯离去。
见此悲情,林若甫颇为不忍,立在城头向城下父老告罪,只是那城门却万万不敢开启。
好在前几日派人向城中富户劝捐的粮食早已送出城去,在路边设了粥铺,一日放粥两次,但民多粥少,林若甫也不知还能坚持几日。
回头看那城中官仓矗立,粮积如山,却碍于职责,一丝不敢轻动。
正忧虑时,忽然见城下饥民纷纷向城南边聚去。
林若甫大骇,以为流民又开始闹事,忙差人前去打探。
不一会报知是有富户在南门外放粮施粥。
林若甫心下大安,知道无碍,便带着衙役们往南城外寻去,好与那富户“慰劳”
一番,也算是蹭一下善举,积一点“功德”
。
到得南城门外,早有差役探得清楚,知是苏州城外的明家庄园在此设了一处粥铺。
林若甫身为苏州评事,久闻明家大名,知道这明家已在苏州本地绵延数十年,一直兴盛不衰。
论起根源,一半固然是明家人极会行商,另一半也是多年积善行德,积累下烁烁口碑。
百姓素受明家恩惠,不管如何生事,却是丝毫不敢动明家产业。
听说这一代明家家主乃是由孀居的明夫人执掌,相比前几代家主,更加乐善好施,被周边百姓敬若神明。
林若甫还未走近粥铺,便见流民在铺前安安分分排成几个长队,浑没前几日在西门前施粥时的乱象,心中暗暗称奇。
待一走近,早有差役进去通报,少时便见一华贵妇人带着一年青人匆匆迎了出来。
林若甫知是掌事之人,上前欣颜慰问,才知今日竟是明夫人亲自带着长子明青达来此施粥。
瞧这明夫人不过四十余岁年纪,皮肤白皙,体态丰腴,显是十分善于保养。
那明青达也不过二十四五岁模样,目光清亮,十分干练。
流民手捧粥碗,见明夫人走出棚来,纷纷跪地称颂恩德。
明夫人见流民跪拜自己,心里多少也有些得色,面上却尽是仁慈模样,忙叫众人请起。
明夫人领长子拜了林若甫,请到棚下安静处歇息,自有下人端了茶上来。
林若甫正值口渴,道了声叨扰,便端起茶杯一饮而下,细细一品,居然是上好的雨前龙井。
心下暗想这明家果然家大业大,在野外施粥都这般讲究,今后少不得要多亲近亲近,自己刚来调来苏州没两年,想要有所发展,正要倚仗本地仕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