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5章 陈家守护使命代代相传(2 / 3)
未经打磨的和田玉,带着天然的厚重感,沉淀着岁月的沧桑。
望眼既无暴怒的戾气,也无愤慨的波动,却在持续的撬压下渐渐发生变化:瞳孔原本呈圆形,如同满月,此刻却变得越来越窄、越来越长,如同一条细线,眼白中的“气脉”纹路也随之变得密集,如同蜘蛛网般环绕着瞳孔,每一条纹路都泛着淡金色的光芒,如同细小的河流,在眼白中快速流动。
这并非愤怒的表现,而是在无声地传递着某种警示——月平能清晰地“读懂”其中的含义:望眼在提醒他,撬动的节奏需放缓,避免因过度用力而损伤豆腐堰的“气脉”根基,毕竟堰塘的“气脉”如同人体的血管,一旦受损,恢复起来极为困难;
同时,这也是在考验他的决心——是否能在巨大的压力下保持清醒,把握好守护与拆解的平衡,是否真的有能力承接起陈家的传承,成为豆腐堰新的守护者。
“终于要成了。”月平心中一动,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眼中的疲惫被兴奋取代。
他能清晰地感知到,豆腐堰的“气脉”整体正在缓缓抬升——并非局部的水面上涨,而是整个堰塘连同地下数十米的“气脉”脉络一同上升,如同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温柔托举,没有丝毫卡顿。
原本低于水洞子顶端一尺六六的水面,以每秒约一毫米的速度缓慢上升,淡蓝色的水脉在月光下泛着粼粼波光,如同撒了一层碎银,随着水面的上升,逐渐将望眼淹没。
当水面与石塞子齐平时,望眼的瞳孔在水中依旧清晰可见,如同镶嵌在水中的宝石,泛着昏黄的光芒,不受水体的干扰,依旧能精准捕捉周围的“气脉”变化。
唯有水洞子顶端那尺高的“石头楱楱”还孤零零地露在水面上——这“石头楱楱”是父亲去年翻修水洞子时特意留下的标记,由三块从撞杆山深处挑选的“镇脉石”堆叠而成,呈圆锥形,顶端尖锐,能敏锐感知“气脉”的细微变化,如同一个微型的“气脉监测器”。
此刻它如同沧海中的孤岛,坚守着最后的位置,传递着“气脉”稳定的信号,让月平能精准把控撬压的力度,避免出现意外。
他无需四处张望,通过“意鉴”的镜面观,已将整个豆腐堰的变化尽收眼底。
“意鉴”的玉质表面泛着淡淡的绿光,绿光中清晰地呈现出三千六百平方丈水域的全景:水域如同一块巨大的蓝色宝石,在月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泽,每一寸水面都在同步上升,没有丝毫起伏,如同被精心打磨的镜面;
四边的堤埂也随之抬升,堤上的野草、灌木如同被无形的力量牵引,根部与土壤一同上升,没有一株植物因抬升而倾倒,甚至连叶片上的露珠都保持着稳定,没有滑落;
甚至塘底的淤泥层也在同步移动,淤泥中的鱼虾、水草都安然无恙,依旧保持着正常的活动,仿佛这场抬升是自然发生的奇迹,而非人为撬动的结果。
而水洞子本身却如同定海神针,既未被堰塘的重量压沉,也未随堰塘整体抬升——它稳稳地扎根在原地,底部深入地下数十米,与撞杆山的“生息脉”紧密相连,形成一道坚固的“气脉支柱”;
顶部的石塞子泛着淡金色的“气脉”光芒,光芒中蕴含着父亲的“意”气,维持着整个堰塘的平衡,如同一位沉默的守护者,默默支撑着这场前所未有的拆解。
月平能清晰地“看见”,水洞子周围的“气脉”形成一道淡金色的屏障,屏障呈半圆形,将水洞子牢牢包裹,将堰塘抬升产生的巨大压力均匀分散到地下的“气脉”脉络中,避免了土壤的塌陷,也保护了堰塘的“气脉”根基不被损伤。
月平心中的猜想终于得到证实——父亲在翻修水洞子时,不仅融入了精湛的“石匠术”与深厚的“意术”,更借助了卦相的神秘力量。
父亲曾在一个雨夜,在堂屋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