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5章 陈家守护使命代代相传(1 / 3)
这份高效补充,也是他对“天之道”的独特领悟所带来的馈赠。
这份领悟,是月平九岁时在守鱼棚静坐时悟透的。
那时他刚上三年级,放学后便会背着书包跑到守鱼棚,帮哥哥整理渔网,闲暇时便捧着太爷爷留下的《陈氏气脉手记》,坐在稻草堆上,借着煤油灯昏黄的微光,一字一句地研读。
手记的纸张早已泛黄,边角磨损严重,却依旧散发着淡淡的墨香,记载着陈家先辈对“气脉”的理解与守护的心得。
当看到“损有余而补不足”一句时,他却生出了与典籍注释不同的见解:
世人多认为“损有余”是削减自身多余的力量,去填补他人或事物的空缺,“补不足”是用现有的资源,弥补过去的亏空或缺陷,可月平却觉得,真正的“天道”,应是在“损耗”中创造“盈余”——如同农夫耕种,春天播种一粒种子,付出数月的汗水与时间,除草、施肥、浇水,看似不断“损耗”精力,秋天却能收获百粒粮食,这便是“损耗”中的“盈余”,是劳动带来的增值;
如同他修炼“意”气,每天消耗心神与精力,看似在“损耗”自身,最终获得的“气脉”力量不仅能滋养自身,还能帮助灵体对抗邪祟,守护家园,让忧乐沟的生灵免受侵害,这也是“损耗”中的“盈余”,是守护带来的价值。
正是这份领悟,让他放弃了对“无氧无溃呼吸术”“无食无刻生精术”的过度精炼。
他曾在十岁时尝试修炼这两种术法:“无氧无溃呼吸术”需在水下闭气,通过特殊的呼吸节奏快速吸收“气脉”,却容易让“意”气变得驳杂,如同装满杂物的容器,看似饱满,却难以精准操控;“无食无刻生精术”需通过冥想持续产生“气脉”,却容易导致“意”气虚浮,如同未夯实的土墙,看似坚固,却经不住外力冲击。
于是,他转而专注于心神食粮的积攒与“意”气的纯粹性,将每一丝“气脉”都转化为最纯净的心神食粮,储存在心仓中,日积月累,竟创造出了“越用越多”的奇迹——
每当他消耗心神食粮时,在撞杆山“生息脉”与豆腐堰水脉的双重共鸣下,天地间的微弱正气会被主动吸引,转化为新的心神食粮,补充到心仓中。
例如,他消耗一千粒心神食粮用于撬压堰塘,天地间的正气便会转化为一百粒新的食粮,存入心仓,虽然数量不多,却能积少成多,让他的储备始终保持在安全线以上。
这种“消耗-补充-盈余”的良性循环,为他成为意者铺就了独一无二的道路,让命运的齿轮朝着守护家园的方向稳步转动,从未偏离。
此刻,心神食粮如流水般注入丹田,在撞杆山“生息脉”的强大压榨下,月平虽感身体吃力——手臂因持续向箭杆注入撼山意而微微颤抖,肌肉的酸痛顺着手臂蔓延到肩膀,双腿因支撑堰塘的重量而发酸,脚掌甚至有些麻木,却精神始终昂扬,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那是守护家园的信念在支撑,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着他前行的道路,让他在疲惫中始终保持清醒。
他能清晰地“看见”,豆腐堰的生灵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他加油:
水底的鱼虾围绕着水洞子快速游动,形成一道道银色的“气脉”轨迹,释放出微弱的水属性“气脉”,如同细小的溪流,汇入他的“意”气洪流;
岸边的芦苇在寒风中摆动,细长的叶片相互摩擦,传递着坚韧的意志,仿佛在说“坚持住,我们与你同在”;
甚至连堤埂上的野草,都在“气脉”的滋养下,释放出一丝微弱的绿意,象征着生机与希望,如同黑暗中的点点星光,汇聚成守护的力量。
他的目光紧紧锁定在石塞子上的望眼,那只深褐色的瞳孔依旧目无表情,如同平静的湖面,不起一丝波澜,昏黄的眼白泛着玉石般的温润,如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