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章 意露和意脉歌声(2 / 3)
亮,他便会坐在豆腐堰边,面对东方,吸收日出时的阳气,让“意”气沾染上朝阳的纯净;傍晚日落时分,他会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打坐,接纳晚霞的平和之气,让“意”气多一份沉稳;深夜万籁俱寂时,他会潜入水中,感悟豆腐堰的水脉之力,让“意”气与水属性“气脉”深度融合。
三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才将分散的“意”气凝聚成一颗鸽子蛋大小的核心。
这核心通体莹润,泛着淡金色的微光,如同被月光浸润的暖玉,藏于丹田深处。
每一次跳动,都能带动周身“气脉”的流转——跳动频率快时,“气脉”活跃,适合探查;跳动频率慢时,“气脉”沉稳,适合防御。
它蕴含着最为纯净的“意”气,没有一丝杂质,是月平作为意者的根基,也是他敢于挑战“天意锁址”的底气。
月平获取“天泪”的方式,简单却透着意术的精妙:他先是双腿盘膝坐在堤埂上,膝盖与地面保持一拳距离,避免直接接触冻土损伤“气脉”。
双手结出“聚气印”——拇指与食指相扣,形成一个圆形,象征天地;其余三指伸直,分别对应“天、地、人”三才,掌心朝上,如同捧着无形的珍宝,接收天地“气脉”的滋养。
随后,他凝神静气,将意识沉入丹田——这过程如同潜入清澈的湖底,需排除所有杂念,让意识变得如同纯净水般透明。
意识触碰到“意脉核心”的瞬间,核心便微微颤动,释放出一丝淡金色的“意”气——这丝“意”气如同柔软的丝线,直径约一毫米,顺着他的经脉缓缓上行:途经胸口的“膻中穴”时,带着温暖的感觉,如同喝下一杯热茶;途经咽喉的“天突穴”时,带着清凉的触感,如同吸入一口晨露;最终从眉心的“印堂穴”溢出,在空中凝聚成一滴晶莹的“意露”。
这“意露”直径约半寸,泛着柔和的淡金色光芒,表面光滑如镜,能清晰地映照出周围的景象——堤埂上的枯草、远处的守鱼棚、天边的星辰,都在“意露”中缩成微小的倒影,如同藏在水晶里的微型世界。
它比清晨荷叶上的露珠更凝聚,不会因重力而轻易变形,反而带着“意”气特有的温润,仿佛有生命般,在空气中轻轻颤动,每一次颤动,都能带动周围“气脉”的同步波动。
月平缓缓抬手,手臂与肩同高,掌心朝下,将“意露”轻轻抛向虚空——他没有施加任何外力,既不推送,也不牵引,任由它在寒风的吹拂、大地“气脉”的牵引下,自由落向未知之处。
这并非放任不管,而是对“气脉”的信任:他知道,豆腐堰的“气脉”如同无形的向导,会根据定位的需求,将“意露”引向与“地脉歌声”共鸣的位置,完成“天”与“地”的连接。
“意露”在空中划出一道柔和的弧线,轨迹如同抛物线,最高点距离地面约三米。
光芒随着下落的轨迹微微闪烁,亮度时强时弱,如同夜空中划过的流星,却比流星更稳定,不会转瞬即逝。
月平能通过“意见”清晰地“看见”,它的周围环绕着一层极淡的“气脉护罩”——这层护罩由他的“意”气凝聚而成,厚度约一毫米,呈淡金色,如同给“意露”穿上了一层保护衣,能防止“意露”在下落过程中被空气中残留的邪祟之气污染,确保其纯净度。
同时,他还能感知到,地面下的土属性“气脉”正在朝着“意露”的方向轻微涌动——那些土黄色的“气脉”如同细小的溪流,从四面八方汇聚,在“意露”正下方的地面形成一个直径约一米的“气脉节点”——这节点如同大地的“脉搏”,每一次跳动都能带动周围土属性“气脉”的同步起伏,泛着淡淡的土黄色光芒,在冻土下形成一个肉眼不可见的能量漩涡,正等待着“意露”的落入,完成“天”与“地”的能量对接。
就在“意露”下降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