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章 意露和意脉歌声(1 / 3)
而月平的“天意锁址定位诀”,则是在借鉴两者优点的基础上,融入自身“意”气特点的创新之法。
这口诀是他在父亲的《意者手记》中偶然发现的残篇——那本手记的纸页已泛黄,边角磨损严重,在“论时间与气脉”一章的末尾,用毛笔写着十六个潦草的字:“苍天垂泪化玄冰,地脉吐息作龙吟。英雄气涌昆仑巅,纵横万里锁光阴。”
这十六个字,字句铿锵,如同上古战歌,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天地间的浩然正气。
当月平在心中默念时,丹田处的“意”气会随之共鸣——念到“苍天垂泪”,水属性“气脉”便会微微颤动;念到“地脉吐息”,土属性“气脉”便会增强;念到“英雄气涌”,周身“气脉”便会沸腾。
仿佛口诀本身就是一道激活“气脉”的密钥,能唤醒体内沉睡的能量。
可旁人不知,这口诀看似宏大,月平实际施展的意术却并非要引动天地伟力——他深知,以自己目前“初境”的“意”气修为,强行引动风雨雷电,无异于以卵击石。
父亲曾说,意者的强大,不在于能调动多少力量,而在于能精准运用多少力量。
他只需取口诀中蕴含的万分之一精微“气脉”,用以完成“天、地、人”三方定位即可:以“意露”代“天泪”,模拟天空“气脉”;以“地脉歌声”引“气脉”共鸣,代表大地“气脉”;以“英雄气”凝“意”之核心,象征人之意志。
三者合一,便能构建出定位所需的能量节点。
这正是意者“顺势而为”的精髓:不与天地抗衡,而是顺应“气脉”的流动,借势而为,方能事半功倍。
口诀中的三个条件,每一个都如天堑般难越,需逐一破解,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先说“苍天垂泪”。
苍天有意志,化泪便成雨,这是古人对天地“气脉”的直观感知——雨水,本就是天空“气脉”与大地“气脉”交感的产物,带着纯净的“气”,能滋养万物,也能洗涤邪祟。
古籍中记载,苏家的“唤雨术”便是借助家族传承的“水脉”,引动天空“气脉”,实现呼风唤雨,可这种传承已近百年未现,如今只存在于传说中。
对寻常意者而言,若非身处“气脉”交感的特殊情境,如久旱逢甘霖的“气脉临界点”,或暴雨将至的“气脉饱和期”,想要主动引动风雨,简直是天方夜谭。
更何况,此刻是豆腐堰的深冬,夜里的温度已降至零下五度,空气干燥得能听到呼吸时“白气”的消散声,寒风中连一丝水汽都难寻,更别提召来“天泪”般的雨水。
若按常规方法,这第一个条件便足以让定位功亏一篑。
但月平另辟蹊径。
他在反复研读《意者手记》时,发现书中曾有一行朱批,是父亲年轻时写下的:“天意非独属天地,意者之心,亦可代天。”
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他的思路——他所理解的“天意”,并非全然依赖天地的馈赠,更在于“意者”自身与天地的共鸣。
所谓“苍天垂泪”,若天意不至,便以自身“意脉”代之,用纯净的“意”气,模拟“天泪”的能量形态,达到“以意代天”的效果。
他坚信口诀中“二人为天”的真意——此处的“二人”,并非指两个实体的人,而是“意”与“气”的交融共生:“意”为魂,决定“气脉”的方向与纯度;“气”为体,承载“意”的力量与意志。
二者合一,便具备了与天地对话的资格,如同给“气脉”装上了“指南针”,能在复杂的“气脉”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而这“意”与“气”的交融体,便是他丹田处凝练多年的“意脉核心”。
这“意脉核心”,是月平从十岁觉醒“意见”之力起,每日静坐修炼的成果——清晨天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