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爱梯及造梯人(3 / 4)

加入书签

畏每一段岁月的沉淀;读懂了她的感恩——感恩器物的陪伴,感恩家人的付出,感恩生活的馈赠。

这份情感纯粹而真挚,像忧乐沟的山泉,清澈见底,不含半点杂质。

邱癫子忽然对杏花嫂多了许多理解。

她对梯子的珍视,不是矫情,而是乡村人最朴素的情感表达。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件器物往往要陪一家人走过几十年,它见证了柴米油盐的琐碎,也承载了悲欢离合的记忆。

梯子或许曾帮汪家在暴雨中抢修过漏雨的屋顶,护住了炕上生病的老人;或许曾在秋收时帮着摘下满树的果子,换来孩子学费;或许曾在除夕夜搭起梯子贴春联,迎来一年的期盼。

这些平凡的瞬间,早已让梯子成了家人的一份子,成了情感的寄托。

可这理解之下,又藏着更多的好奇。

她眼中偶尔闪过的怅然,是在怀念逝去的亲人?还是在牵挂远方的丈夫?

她指尖划过梯顶时的轻叹,是在感叹岁月的匆匆,还是在回味生活的甘苦?

乡村的女人就像一本厚重的书,初看时朴素无华,细读之下才发现每一页都藏着故事,每一行都写满坚韧。

邱癫子与杏花嫂,原本是两个世界的人。

他是浪迹天涯的风水先生,背着罗盘走南闯北,见惯了江湖险恶,也懂些阴阳八卦的玄妙。

他的世界里有气场流转,有吉凶祸福,有山川地理的玄机。

而杏花嫂是守着乡土的农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的世界里有庄稼的长势,有家人的安康,有节气流转的规律。

他看过都市的繁华,也见过荒野的苍凉;她守着乡村的宁静,也扛过生活的风霜。

在今天之前,他们不过是同村住着的陌生人,偶尔遇见也只是点头问好,像两条平行线,各自延伸,难有交集。

可这架梯子,却成了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

它让邱癫子看到了乡村生活最本真的情感,感受到了器物背后的温度;也让杏花嫂在陌生人面前,流露了最真实的自己。

邱癫子忽然觉得,这或许就是命运的善意——用一件寻常的旧物,让两个原本疏离的人,在这一刻产生了心灵的共鸣。

这梯子是岁月的见证者,也是情感的传递者,它让邱癫子明白,无论走多远,最动人的永远是人间真情;无论懂多少玄妙之术,最该敬畏的永远是生活本身。

“来,我们小心点,把它抬起来架到檐口上去。”杏花嫂的声音再次响起,依旧温柔,却多了几分沉稳。

这声音在寂静的院子里轻轻回荡,像石子落入水潭,漾开一圈圈涟漪。

檐口的位置是她早就选好的,那里避雨通风,能让梯子好好“歇着”,等下次需要时再派上用场。

邱癫子立刻应道:“好。”

这些年走乡串户,他帮人看风水,也打短工补贴生计,盖房时搬砖垒墙,耕地时扶犁拉耙,修桥时搬石填缝,早就习惯了听人吩咐。

但他从不觉得这是卑微,反而将其视为修行——风水讲究“天人合一”,做人亦然,能放下身段顺应事理,才能更好地感知天地间的平衡。

他常说自己修炼的《蜂花柬》,修的不是飞天遁地的本事,而是一颗顺应本心、尊重万物的心。

能对合理的指令心无杂念地遵从,便是修行的一部分。

此刻他看着杏花嫂,忽然觉得她才是真正的“修行者”,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里,修着感恩,修着坚韧,修着对生活的热爱。

杏花嫂说话时,微微抬起下巴示意方向。

她的脸庞是典型的乡村女子模样,没有精致的妆容,却有着风吹日晒养出的健康肤色,像熟透的杏子,透着自然的光泽。

眉眼弯弯,眼角有淡淡的细纹,那是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