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长生居第一打尖窝眼高手(7 / 13)
发用红头绳整齐地扎成一个发髻,发髻上别着一朵刚摘的野菊花;
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像春日里的阳光,瞬间照亮了沉闷的石场。
她带来的饭菜装在一个精致的竹篮里,篮子外面裹着蓝印花布,里面是香喷喷的糙米饭,一碟炒青菜,还有两个金黄的玉米饼,最底下藏着一小瓶老矮子爱喝的米酒。
饭菜香气四溢,引得石匠们纷纷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打趣老矮子好福气。
从那以后,矮大娘经常来石场帮忙,给大家缝补衣服——石工们的工装总是磨得最快,袖口、裤脚常常需要缝补;
帮着做饭烧水——石场里有个简易的灶台,她来了之后,大伙儿便能在劳作间隙喝上热汤热水。
在她的影响下,从前那个沉默寡言、见人就脸红的小伙子,渐渐变得开朗健谈。
他开始主动和大家打招呼,会在休息时给大家讲他听来的新鲜事,虽然还是有些结巴,却比以前自信了许多。
更神奇的是,他打尖窝眼的手艺突飞猛进。
他不再像从前那样盲目尝试,而是开始仔细观察石头的纹理,像医生给病人诊脉一样,用手指轻轻抚摸石面,感受石料的质地变化;
揣摩每一次敲击的力道,从最轻的“点触”到最重的“猛击”,反复练习,寻找最佳的力度。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石场,驱散山间的薄雾,他早早便来到石料堆前,拿出随身携带的小锤子——那是矮大娘用他磨坏的钢凿柄改造的,小巧玲珑,称手好用。
他轻轻敲击不同石块,侧耳倾听声音的差异:清脆的“当当”声表示石质坚硬,沉闷的“咚咚”声说明内部可能有裂隙,试图从细微的声响中辨别石料的质地与纹路走向。
手中的钢凿在石料上轻轻试探,角度从三十度到四十五度,力度从微不可察到逐渐加大,寻找最佳的切入点,每一次试探都像是在与石头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询问它是否愿意接纳这小小的孔洞。
夜晚,月光为他照亮石板,清辉如水,洒在他专注的脸上。
他仍在反复钻研,借着微弱的光线,一遍又一遍地调整角度和力度,钢凿与石料碰撞的轻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像是时光的脚步。
矮大娘心疼他,总是默默陪伴在旁,为他端来热茶——那是用山涧里的泉水和自家种的野菊花泡的,清热解乏;
替他擦去额头的汗水,用带着皂角清香的毛巾轻轻擦拭,动作温柔得像是在呵护一件珍宝。
有时,她还会在一旁轻声哼唱着山歌,那是她们家乡的小调,旋律悠扬婉转,歌词里唱着山间的明月、谷中的溪流、田埂上的野花。
那悠扬的歌声,仿佛能驱散老矮子一天的疲惫,让他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手中的钢凿也仿佛变得更加听话。
在她的鼓励下,老矮子越发勤奋。
他会在石场角落收集不同类型的石料,从坚硬的花岗岩到相对柔软的石灰岩,从细腻的汉白玉到粗糙的玄武岩,逐一练习打尖窝眼,记录下每种石料的特性与打眼技巧;
他用炭笔在石板上画出各种眼型的示意图,标注着不同石料对应的角度、力度和敲击次数,那石板上的字迹密密麻麻,像是一本独特的石工秘籍。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打的尖窝眼不仅又快又好,而且精准度极高。
大小与钢钎严丝合缝,深度恰到好处,角度顺着石料纹理,从不会出现开裂的情况;
没过多久,便超越了师傅老磨子,成了家父手下最得力的打尖窝眼高手;
在石场称霸的那十年里,他稳坐“第二把交椅”,无人能及,连省城来的营造商,都指名要他负责关键部位的尖窝眼打造。
老矮子的蜕变,成了长生居众人热议的话题。
茶余饭后,田间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