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丹墀诏释百年贱籍闾阎册录四海民数(2 / 2)
太常寺乐工中,不乏精通音律之士。
若许以良人身份,必有更多人愿习礼乐,何必固守世袭贱籍?"
李渊看着众臣,双手紧按在龙椅两侧扶手上。
他想起昨日在宫中听见的琵琶声,那乐工弹得极好,可当他抬头时,眼中却是一片死寂。
"
朕意已决!
"
皇帝突然拍案而起,"
即刻下诏普查天下户口,同时解放太常寺所有乐工,恢复其平民身份!
"
诏书是在午时三刻下达太常寺的。
当宦官宣读诏书时,三千乐工跪在青石板上,鸦雀无声。
直到那句"
悉免贱籍,一体转为良人"
响起,人群中才爆出压抑的哭声。
老乐工张妙音颤抖着撕碎身上的乐籍文书,纸屑在秋风中飞舞如蝶。
他的曾祖父因一诗获罪,如今他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走在长安街上。
不远处,几个年轻的乐工已经迫不及待地讨论起科举的事,他们从小就偷偷读书,现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与此同时,各地的户口普查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朝廷派出的户口使骑着快马奔赴各州县,每个使臣都带着一本蓝封皮的《户口登记则例》。
在河东道,户口使遇到当地豪强的阻挠,竟是秦王府的卫兵亲自护送才得以开展工作;在剑南道,一些山民最初躲进深山,直到听说乐工被赦的消息,才相信新朝确实与前朝不同。
这项改革的影响远远出当时任何人的想象。
它不仅为唐朝的租庸调制奠定了基础,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解放贱籍的先例。
而这一切,都始于武德四年那个秋天的早晨。
当李世民后来在凌烟阁上俯瞰长安城时,或许还会想起那日太极殿上的争论,以及那些乐工眼中重获新生的光芒。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
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
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
明日更,不见不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