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冯士羡的顺水人情(4 / 5)

加入书签

>他说“勉为其难”

时,嘴角那点压不住的笑意,比博州五月的阳光还要灿烂几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甚至有点乏善可陈了。

李神通拿着冯士羡献上的博州大印和那份“民意基础雄厚”

的劝进表,正式“复位”

慰抚山东使。

他连营盘都没挪,直接就在博州城门口竖起了大唐的龙旗和“慰抚山东使李”

的大纛。

然后,他干了一件效率极高的事情,派出信使,拿着盖有新鲜出炉的“慰抚山东使”

大印和博州刺史府大印的公文,快马送往邻近各州县。

公文内容极其简洁明了,核心思想就两条:

窦建德已死,夏国完了!

大唐淮安王李神通,奉旨慰抚山东,现已驻跸博州!

识相的,献印归降,可保富贵平安!

不识相的……想想虎牢关和洛阳!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那些原本就人心惶惶、不知该投奔谁的窦建德旧部官吏,一看博州这“带头大哥”

都降得如此丝滑体面(还搭上了皇叔的大船),顿时觉得找到了组织。

洺州总管袁子干第一个派人送来了降表和印信,态度谦卑得如同拜见顶头上司。

冀州刺史麹棱紧随其后,不仅献城,还附赠了本州特产名录一份,表示愿意全力供应王师(虽然王师只有李神通那点人)。

贝州刺史戴元祥、魏州总管潘道毅……名单像滚雪球一样越拉越长。

许多州县的使者几乎是前后脚挤进了李神通那临时充作行辕的营帐,场面一度混乱得像赶大集。

带来的降表和印信堆满了角落,负责接收的文吏忙得满头大汗,一边登记一边小声嘀咕:

“好家伙,这窦建德当年分封的刺史,比咱长安东市卖胡饼的还多……贝州送来的印信匣子,边角都磕掉漆了,一看就是压箱底的老货,怕不是前隋的?魏州这位潘总管,降表上还沾着葱花味儿,怕不是刚从厨房灶台上扯了张纸现写的?”

另一位老吏活动了一下手腕,慢悠悠地蘸墨继续登记,叹道:“管他新印旧印,管他沾不沾葱花,能送来就是好印!

咱们淮安王殿下,这回可是躺着……呃,不,是坐着就把三十多州给‘慰抚’了!

这功劳簿,啧啧,比洛阳那位(指李世民)捡骨头(指收拾王世充残局)怕是也差不了多少了!”

当最后一份来自幽州的降表送到李神通案头时,他看了一眼幽州降表上龙飞凤舞的签名,又瞥了一眼角落里堆积如山的印信匣子和户籍册子,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又心满意足的笑容,仿佛完成了一项极其艰巨又极其轻松的任务。

他整了整衣冠,对着长安方向,煞有介事地拱了拱手,也不知是向皇帝汇报,还是自言自语:

“陛下,窦建德的地盘,打今儿起,也改姓李了。”

营帐外,知了依旧在声嘶力竭地叫着,与洛阳任瑰院墙外的那只遥相呼应。

只不过博州这只的叫声里,似乎也带上了一丝如释重负的慵懒,毕竟,连年战乱后的河北,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在知了的嘶鸣声中,淮安王李神通满意地打了个小盹,鼾声均匀,偶尔还用手摸摸腰间,仿佛已经系上了在长安论功行赏时,那金灿灿的勋官绶带。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

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