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冯士羡的顺水人情(3 / 5)
天佑大唐!”
时间倒回半月前,河北博州(今山东聊城)。
五月的日头同样毒辣,晒得博州刺史府邸的青砖地都仿佛要冒烟。
刺史冯士羡,这位前窦建德麾下的能吏,正对着桌案上一份墨迹未干、措辞极其肉麻的“劝进表”
愁。
表里把李神通的“仁德”
、“威仪”
夸得天花乱坠,就差直接说他是“天降伟人,河北救星”
了。
看罢,冯士羡挠了挠头,问旁边的心腹主簿:“老赵,你说……咱们这么写,会不会显得太……那个了?淮安王他……信吗?”
主簿老赵是个精瘦的小老头,闻言翻了个白眼,蘸了蘸劣质墨汁,头也不抬:“刺史大人,这都什么时候了?还管肉不肉麻?您看看外头!”
他指了指窗外,“窦大王(建德)的骨头都能敲鼓了!
夏国早就成了泡影!
人家唐庭秦王李世民在河南把王世充收拾得服服帖帖,下一个轮到的就是咱们河北这些没娘的娃!
淮安王他老人家就在咱们博州地界上溜达呢,身份多尴尬?咱得给他老人家一个体面台阶下啊!”
他放下笔,凑近冯士羡,压低声音,带着点市井智慧的精明:“您想啊,是咱们‘恭请’他老人家‘复位’主持大局好听?还是等他老人家自己灰溜溜跑回长安,或者等着秦王殿下带着玄甲军过来‘慰抚’咱们好看?秦王那‘慰抚’,可是带着刀把子的!
咱得识相!
这劝进表,就是咱博州上下给淮安王殿下递的梯子,也是给咱们自己买的护身符!
写得越肉麻,越显得咱心诚!
殿下他老人家看了高兴,在唐朝皇帝面前美言几句,不比啥都强?您就当是……给庙里的菩萨贴金身,话不怕好,心诚则灵!”
冯士羡被老赵这一套“庙里贴金身”
的理论彻底说服了,咬咬牙:“行!
就这么写!
再添两句,就说博州父老‘日夜翘,泣血以盼’,‘非殿下李神通无以安河北’!”
他顿了顿,又想起关键问题,“对了,府库里……还有多少值钱玩意儿?窦大王以前藏的,还有咱们自己的家底?”
老赵嘿嘿一笑,露出几颗黄牙:“大人放心!
值钱的金银细软,早就归置好了,装了好几大箱!”
次日清晨。
李神通带着他那支人数不多、士气也谈不上高昂的刚做完俘虏的部队,在博州城外扎下营,就见到博州城门大开。
刺史冯士羡领着全城有头有脸的官吏士绅,穿着最体面的官袍,敲锣打鼓,抬着沉甸甸的箱子,浩浩荡荡地过来了。
冯士羡离着老远就扑倒在地,双手高举那份精心炮制、油光水滑的劝进表,声音洪亮,感情充沛,带着哭腔(可能是被日头晒的):
“博州阖城军民,泣血叩请淮安王殿下复位慰抚山东使!
河北板荡,万民倒悬,唯殿下仁德,可安黎庶!
吾等愿倾府库,效犬马,惟殿下马是瞻!”
李神通被这阵仗弄得有点懵。
他这段时间在河北地界上确实有点尴尬,仗打输了,成了俘虏,好不容易被放出来,身份不上不下。
看着眼前这黑压压一片磕头的人,听着那肉麻到骨子里的吹捧,再看看那几大箱……呃,是“心意”
,他心头那点残存的尴尬和郁闷,瞬间被一种奇妙的熨帖感取代了。
他努力板着脸,维持着皇叔的威仪,清了清嗓子,伸手虚扶:“冯刺史请起,诸位请起!
本王……既蒙河北父老如此厚爱,敢不从命?这慰抚山东之责,本王……就勉为其难,再担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