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高祖李渊密诏撤军秦王断然抗命决定一搏(2 / 4)

加入书签

德虎视于东,突厥群狼觊觎于北!

若窦建德果引兵来救,与王世充内外呼应,而突厥铁骑再乘我关中空虚,破塞南下…陛下!”

他扑通一声跪倒,声音带着哭腔道:“则非但洛阳难图,恐高祖基业,亦有累卵之危!

臣泣血叩请陛下,诏秦王班师,保全精锐,固守根本!”

萧瑀闻言,神色挣扎,原本支持东征的态度在现实压力下动摇,长叹一声奏道:“陛下…裴相虽言急切,然…然其虑深远。

洛阳非旦夕可拔,窦建德之患却迫在眉睫。

突厥动向更是悬顶利剑。

秦王殿下…殿下乃国之柱石,万金之躯,岂可久陷于危墙之下?臣…臣附议裴相之请。

当断则断,暂避锋芒,保全王师,徐图后计!”

言必,他深深一揖。

陈叔达作为掌诏令的纳言,言词谨慎但立场清晰,言道:“陛下,臣观诸公所虑,皆为国家社稷计。

秦王殿下忠勇,志在克复东都,一统河山。

然兵法云:‘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今三面受胁,利在守成。

当以社稷安危为至重,将士性命为至惜。

段总管北疆新胜,足可暂稳边陲。

若令秦王殿下全师而还,养关中锐气,观窦、王鹬蚌,待突厥冬牧马肥之时机再定征伐,方为万全之策。”

李渊听了众臣言论,沉默不语。

殿内陷入死寂,唯闻烛芯噼啪微微作响。

他再次转身,凝视着舆图上洛阳那个小小的标记,仿佛能看到城下堆积的尸骸和儿子染血的战袍。

裴寂描述的可怕图景、任瓌的边关警讯、萧瑀的动摇、陈叔达的“万全之策”

…还有那些冰冷的伤亡数字,在他脑中激烈交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儿子李世民“洛阳不破,绝不回还”

的誓言犹在耳边,终于皇帝肩上的千钧重担压倒了父亲的骄傲与期待。

李渊再次猛地转过身,脸上最后一丝犹豫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疲惫却无比决断的帝王威严,声音斩钉截铁道:“诸卿所奏,深合朕心!”

他目光如电,射向侍立一旁、屏息凝神的宦官,下令道:“拟密诏!

敕秦王世民:洛城久围,将士劳苦,朕心轸念,寝食难安。

近据多方急报:窦建德拥众南窥,其势汹汹,欲解洛阳之困;北鄙虏情叵测,烽燧连警,恐有乘虚之谋。

社稷之重,在安根本;王师之利,贵乎万全。

今三面受胁,非可持险浪战之时。

着尔即解洛阳之围,整饬六军,全师西归长安!

勿以克城一隅为念,当以保全将士、固守关陇、养锐待时为至要!

所有善后事宜,准尔临机处置。

大军动向,务须机密,不得迟延!

——父手敕武德四年二月某日”

李渊口述完,殿内空气仿佛凝固。

他特意用了“父手敕”

的落款,试图在这冰冷的皇命里注入一丝父亲的温情与无奈。

接着,李渊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重臣,厉声道:“以八百里加急,密送秦王行营!

此诏…”

他声音压低,带着不容置疑的森然,“止于此殿!

若有片言只语泄于外,立斩不赦!”

裴寂、萧瑀、任瓌、陈叔达齐齐跪伏于地,声音带着敬畏与一丝如释重负,齐声道:“陛下圣虑深远,臣等谨遵圣谕!”

宦官躬身捧着刚书写的墨迹未干的密诏,疾步退出大殿。

殿门沉重关闭,将殿内的凝重与这道决定二十万大军命运、即将在洛阳城下掀起滔天巨浪的密令,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