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高祖李渊密诏撤军秦王断然抗命决定一搏(1 / 4)

加入书签

洛阳久攻不克、伤亡惨重的战报与段德操北疆大捷的喜讯几乎同时送达长安。

李渊的案头堆积着触目惊心的伤亡数字和粮秣消耗清单。

作为开国皇帝,他面临着多重压力。

先便是巨大的消耗与国内隐忧,唐朝二十万大军长期在外,关中府库渐空,民夫转运粮秣疲惫不堪,潜在的民生怨怼和内部不稳(如李建成坐镇长安也需弹压各方)令他忧虑。

而且,突厥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构成了不小的威胁,北疆段德操虽胜,但突厥颉利可汗的主力仍在阴山以北虎视眈眈。

李渊常年和突厥打交道,深知突厥习性,他们最喜欢在对手陷入泥潭时趁火打劫。

像刘武周旧事(突厥趁唐军主力东出时南下)如同噩梦萦绕。

洛阳僵持越久,北境空虚的风险越大。

再者,便是来自河北窦建德的威胁,窦夏势力急剧膨胀,已明确表现出救援王世充的意图。

若唐军顿兵坚城之下,师老兵疲之时,突遭窦建德生力军背后一击,后果不堪设想。

结合对爱子的担忧与朝堂暗流,李世民是他最出色的儿子,也是帝国的利剑。

但利剑久折于顽石,亦有崩断之险。

巨大的伤亡不仅消耗国力,也可能损耗世民的威望和嫡系力量。

此外,太子李建成一系在朝中并非没有声音,持续的消耗战可能给反对者提供口实。

面对“一劳永逸”

的风险和李世民追求“毕其功于一役”

的固然豪迈,作为皇帝,李渊必须考虑“万一不逸”

的代价,若洛阳最终未克,唐军主力却元气大伤,突厥、窦建德甚至内部势力都可能给新生帝国致命一击。

综合考虑后,皇帝李渊认为风险已大于收益。

与其在洛阳城下耗尽精锐,不如暂时回师,依托关中休养生息,待北疆更稳、准备更足后,再图东进。

这是一种战略收缩的保守决策,源于开国皇帝对帝国根基稳固的极度重视,以及对多方威胁的深刻忌惮。

长安太极宫两仪殿内(小范围秘密朝议的地方),烛火摇曳,气氛凝重如铁。

李渊背对众臣,凝视着巨大的天下舆图,手指反复划过洛阳与代北的标记,裴寂、萧瑀、任瓌、陈叔达垂手肃立,无人敢先出声。

李渊缓缓转身,目光扫过群臣,声音显得低沉而疲惫:“诸卿…洛阳战报,尔等皆已详阅。

世民…还在苦撑。”

他顿了顿,指尖重重敲在洛阳位置:“坚城未下,将士日损。

而河北…”

但见其手指猛地移向漳水方向,“窦建德已聚兵十余万,蠢蠢欲动!

北境…”

接着他的手指又划向阴山,“突厥颉利,狼子野心,代北烽燧连日告警!

任卿,边情究竟如何?”

任瓌跨步出列,面色严峻,答道:“陛下明鉴!

兵部接云中、马邑、陇右三道急报,突厥游骑侦伺活动陡增十倍于前!

其部落正沿阴山北麓大规模集结,牛羊驱赶,毡帐连绵,绝非寻常游猎!

段总管延州之胜,仅挫梁师都偏师,延绥兵力捉襟见肘,绝难分兵策应洛阳,更无力独挡突厥主力!

若虏骑此时大举南下…”

他声音陡然沉重,“关中空虚,恐无生力军可御!”

裴寂立刻抓住时机,躬身急奏,语带忧惧的说道:“陛下!

任尚书所言,句句惊心!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秦王殿下神勇,臣等素知。

然国之根本在关中!

今二十万大军久顿坚城之下,府库为之空,民力为之竭!

王世充困兽犹斗,窦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