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秦王李世民的神兵铁骑玄甲军(2 / 4)
以备千副精甲?”
工部官员忙躬身道:“殿下,我军缴获王世充军中精甲颇多,可精选改造。
陕州匠营日夜赶工,新制铁甲亦能源源供应。
只是式样恐难统一。”
李世民略一沉吟,眼中闪过一丝决然,以命令的口吻道:“式样务必统一!
甲片需厚实坚固,形制务求利于骑战冲杀。
颜色…”
他停顿片刻,斩钉截铁道,“全部染作玄黑!
里外皆用皂色!”
尉迟敬德有些不解,问道:“殿下,玄黑之色,不似金甲耀目,是何用意?”
李世民嘴角勾起一抹冷峻的笑意,回应道:“耀目金甲,徒为箭矢之的!
玄黑之色,沉凝如铁!
其一,近战之时,幽暗难辨,可稍减敌矢之的;其二,千骑如墨,涌动如乌云压城,其势自成!
本王要这黑色,成为敌军眼中最深的恐惧!
让他们一见玄甲涌动,便知是本王亲率死神降临,未战先夺其魄!”
说着,他猛地一挥手,“办!
精选勇士,改造缴获,新甲按此标准日夜赶制!
一月之内,本王要看到一支黑衣玄甲、人马如龙的精锐,驰骋于洛阳城下!
此军,便名——‘玄甲军’!”
帐中众人,无论是谋臣还是猛将,皆被秦王这融合了战术考量与心理震慑的构想所震撼。
房、杜二人眼中露出赞许,四位猛将更是热血沸腾,仿佛已看到那支黑色洪流席卷敌阵的场景。
工部官员与匠作领命,心知此乃军令如山。
中军帐内,组建这支未来名震天下的“玄甲军”
的决策,就此尘埃落定,只待那墨色的铁流在战场上绽放出惊世锋芒。
自此,秦王李世民开始着手组建一支精锐的重装骑兵部队“玄甲军”
。
这支核心力量规模约千余人,士兵皆身披黑衣黑甲,具有极强的辨识度和威慑力。
李世民组建玄甲军这一战略性决策,其形成过程虽无史书详载,但必然融合了其个人军事洞察、核心团队的智慧碰撞以及实战经验的总结升华,其装备来源则依托了唐军强大的战时生产体系与战场缴获。
李世民当时的核心智囊与将领团队深度参与了谋划。
房玄龄、杜如晦这两位被李世民倚为“房谋杜断”
的心腹谋臣,必然在战略层面为组建一支能扭转战局的精锐提供了重要建议,尤其在部队定位、资源调配和与整体围困战略的协同性上。
而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翟长孙等身经百战的骁将,则从骑兵战术、士兵选拔、训练方法以及实战需求的角度贡献了宝贵经验。
他们都出身疆场,深谙骑兵冲击的威力与局限,对如何打造一支既能承受高强度冲击又能灵活机动的重装突击力量,无疑提供了直接的战场反馈。
采用黑色玄甲灵感的火花则可能来自多个方面。
其一是对突厥骑兵强大冲击力的深刻印象。
李世民早年与突厥交锋,对其精锐骑兵的集群冲锋战术和造成的心理震撼有切身体会,这启他需要一支在质量上更胜一筹的中原重骑兵。
其二是对古代中原重骑兵传统(如甲骑具装)的继承与越。
他并非简单模仿,而是去芜存菁,摒弃笨重,追求防护力、机动性与攻击性的精妙平衡,打造了一支更适应复杂战场环境的“重装”
精锐突击队。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源于洛阳前线战场的迫切需求。
围困洛阳(王世充)和即将迎战窦建德的巨大压力,迫使李世民必须拥有一支能在僵局或危局中强行打开突破口、瞬间改变战场态势的“王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