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冯盎威震百越忠守祖训拒称王(2 / 5)
p>
对外只言奉旧命巡察南疆,切莫声张。”
众人见他分析透彻,决心已定,皆肃然领命,分头准备去了。
次日拂晓,冯盎一行果然低调离开江都。
正如他所料,刚刚弑君夺权、正焦头烂额忙于整肃内部、筹划裹挟百官和骁果军北返长安(或洛阳)以争霸中原的宇文化及,听闻冯盎“奉旨南巡”
的奏报,只是略感意外,却并未深究阻拦。
在宇文化及看来:第一,冯盎虽为高级将领,但根基远在岭南,并非关陇核心集团成员,在江都朝廷中影响力有限,其去留无碍大局;第二,岭南路途遥远,地形复杂,民情迥异,非其当前要战略方向,强留一个心向故土且实力不俗的地方豪强在身边反而可能成为隐患;第三,冯盎走得干脆,未带走大量军队或资源,也未公开反对自己,构不成直接威胁;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宇文化及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如何控制骁果军、如何应对虎视眈眈的李密瓦岗军以及如何实现他北归争霸的野心上,实在无暇也无力去拦截一个“识趣”
离开的岭南籍将领。
于是,在宇文化及有意无意的默许下,冯盎得以顺利摆脱了江都这个是非之地,带着亲信和少量精锐,日夜兼程,踏上了南归故土之路。
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尽快回到岭南,凭借家族数代积累的威望和实力,在这乱世中守护一方安宁。
在隋唐时期的文献和语境中,“岭南”
是一个具有明确地理和文化内涵的区域概念,其核心范围指的是中国南岭山脉(又称“五岭”
,包括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和越城岭)以南的广大地区。
这片土地因南岭的天然阻隔,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与中原核心区域的联系相对较弱,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单元和文化风貌。
具体而言,隋唐时期的岭南主要涵盖今天的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区、海南省全境以及越南北部的红河三角洲部分地区(隋至唐前期属于中国郡县管辖)。
其行政核心是广州(隋称南海郡),这是岭南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也是冯盎家族长期经营的重镇。
冯盎在隋末唐初实际控制的“岭南二十余州”
,其具体范围就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粤西粤北地区(如他的家乡高州,今广东茂名一带)、粤东部分地区、广西北部湾沿岸及东部地区(如苍梧,今广西梧州一带),以及隔海相望的朱崖(即海南岛)。
因此,当提到冯盎平定岭南、控制广州、苍梧、朱崖时,指的就是他掌握了今天广东省中西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以及海南省等区域的统治权。
当年,整个岭南地区在当时被视为相对偏远但幅员辽阔的“瘴疠之地”
,是百越(俚、僚等)民族的重要聚居区,也是连接中原与南海贸易的重要通道。
冯盎家族数代人在此根基深厚,正是依托于这片包括今日两广大部及海南岛的土地,冯盎才能在隋末乱世中崛起,成为割据一方的强大势力。
再说冯盎回到岭南之后,其凭借家族威望和自身实力,迅聚集了五万部众,成为岭南地区举足轻重的力量。
之后,他一度依附于割据军阀林士弘,但很快便展现出独立自主的姿态。
冯盎回到岭南后,虽迫于形势短暂依附割据豫章(今江西)的林士弘,但很快以一系列强势行动划清了界限,展现出实质性的独立姿态。
这种独立性的彰显,核心在于他抓住时机,主动出手清除林士弘在岭南的势力,并借此确立自身无可撼动的权威。
当林士弘的主力深陷与萧铣等势力在长江中游的争夺而无暇南顾时,其名义上控制的岭南地区出现了动荡。
武德三年(620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