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冯盎威震百越忠守祖训拒称王(1 / 5)
武德四年(621年)正月初,李子通击败沈法兴的消息尚未平息,长安称城内又传来原隋朝旧吏、汉阳太守冯盎平定了岭南各方割据势力军情(此时冯盎尚未投唐)。
冯盎,字明远(或明达),生约573年,卒于646年,出身于岭南显赫的冯氏家族,其祖父为南朝梁高凉太守冯宝,祖母更是名震岭南的谯国夫人冼夫人。
作为北燕皇族后裔与岭南俚族领袖的结合,冯氏家族历经数代经营,在当地拥有深厚的根基和巨大的影响力。
冯盎的早年便在这双重荣光的荫庇下展开。
在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年仅十六七岁的冯盎凭借家族门荫踏入仕途,出任宋康县令。
仅仅一年后(5年),番禺(今广州)便爆了夷人领王仲宣的叛乱,广州城被起义军围困。
年轻的冯盎临危受命,奉祖母冼夫人之令率军驰援。
他展现出初露锋芒的军事才能,果断斩杀了叛军将领陈佛智,并成功与隋朝援军会合,最终解除了广州之围。
此战立下大功,使他深得隋文帝赏识,被擢升为高州刺史,正式成为隋朝在岭南的重要官员。
到了隋仁寿元年(601年),潮州、成州等五州的僚人生大规模叛乱,冯盎再次挺身而出。
他亲自疾驰至长安向朝廷请命,并迅领兵返回岭南,以雷霆之势平定了这场骚乱。
其果敢与效率令隋文帝杨坚大为赞叹,特意召见他并授予金紫光禄大夫的荣誉官衔,同时任命他为汉阳太守(治所在今湖北境内),其声望和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11年左右),冯盎又参与了远征高句丽的战争,并因战功晋升为左武卫大将军,跻身隋朝核心的高级武官行列,积累了丰富的军事和政治经验。
然而,随着隋末天下大乱,义宁二年(618年)隋朝覆亡,冯盎审时度势,选择返回岭南故乡。
宇文化及当年突然兵变,弑杀隋炀帝杨广,江都(扬州)的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绝望与血腥的气息。
骁果军的哗变,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弑杀的消息,如同惊雷般在城中炸响。
时任左武卫大将军、深受炀帝信任的冯盎,此刻正身处风暴的中心江都。
惊闻巨变,他强抑悲愤与震惊,深知帝国已然崩塌,天下即将陷入更深的混乱。
他立刻召集了随自己征战多年的心腹将领以及从岭南带出的宗族亲信,在一处隐秘的居所紧急商议。
烛光摇曳下,冯盎面色凝重,开门见山说道:“陛下遇弑,神器倾覆,化及凶逆,窃据权柄,江都已是虎狼之穴。
我冯氏世居岭南,根基深厚。
值此乱世,与其在此为贼所胁,或沦为他人鱼肉,不如归故乡,保境安民,静观时变!”
跟随他多年的俚族将领们立刻响应道:“将军所言极是!
岭南乃我冯家根本,夫人(冼夫人)遗泽犹在,部族皆听号令。
归乡据守,进可图存,退可自保,强似在此受制于逆贼!”
另一位亲信忧心忡忡地补充道:“然则化及新掌大权,气焰正炽,恐不容将军轻易脱身。
归途迢迢,万一”
冯盎目光如炬,打断道:“化及弑君自立,名不正言不顺,内部尚且不稳。
他所倚仗者,唯江都骁果部,其心只在北归西窜,或与李密争锋,绝无余力亦无心南顾。
岭南偏远,非其必争之地。
且我冯盎在朝,素无党争,今又非其眼中要之敌。
此刻趁其立足未稳,人心惶惶,正是脱身良机!”
说罢,他环视众人,以斩钉截铁地语气下令道:“吾意已决!
备行装,只带精锐亲兵五百,轻车简从,明晨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