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郑使王琬访洺州乞师求援(2 / 4)

加入书签

杨瓒之妻,这种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使其自幼浸淫于关陇贵族政治网络。

开皇末年,长孙安世凭借家族荫庇入太学,与房玄龄、杜如晦等未来唐初名臣同窗,却因沉迷谶纬术数渐入歧途。

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征辽东时,长孙安世以兵部主事身份督运粮草,在涿郡亲历杨玄感叛乱,这段经历催生其&0t;乱世当用奇谋&0t;的处世哲学。

王世充据洛阳后,长孙安世审时度势投效郑政权,因其精通河北地理水文,武德二年(619年)被擢为鸿胪少卿,专司与窦建德的外交斡旋。

史载其&0t;身长七尺,美须髯,善占候&0t;,常持隋宫流出的青铜式盘推演天象,在郑夏结盟过程中屡献毒计,曾建议将虎牢关外二十里隋代粮窖图纸赠予窦建德,实则暗标唐军布防虚实;又献&0t;伪作隋裔&0t;之策,教王琬穿戴隋炀帝征辽时的紫金锁子甲以惑河北军民。

虎牢关兵败后,长孙安世被唐军俘获,李世民惜其才欲加招揽,却遭其当庭讥讽:&0t;秦王岂不闻郦生说齐故事?&0t;竟趁守备松懈时吞金自尽。

王琬与长孙安世自洛阳北上的路线选择,深刻体现了隋末军事地理的微妙格局。

当时唐军虽已完成对洛阳城的陆路合围,但秦王李世民为集中兵力围攻宫城,对洛阳以东至虎牢关地带的控制存在战略间隙。

二人使团趁腊月河洛大雾频之机,沿洛水东岸潜行,昼伏夜出绕过唐军设在偃师县的前哨站。

其队伍伪装成运炭商队,将金玉宝货藏入柳条筐内,上覆洛阳南市购得的巩县黑石炭,此举既符合冬季燃料运输的常例,又以炭灰掩盖了车辙深度,成功躲避唐军的盘查。

过巩县后,王琬与长孙安使团取道嵩山北麓的绥涧谷道,这条隋炀帝大业年间开凿的军事密道,因多年废弃几被荒草掩埋,却仍可容双马车驾通行。

为避开唐军设在虎牢关西侧的五重鹿砦,他们选择从汜水下游结冰河面横渡,此处冰层虽厚,但河岸陡峭、不利驻防,仅需贿赂当地熟知冰情的渔户引路。

渡河后,他们沿黄河故道疾驰三十里,终抵窦建德控制的汲郡地界。

洛阳至洺州全程约四百二十里,因需规避巡逻、绕行险径,实际耗时八昼夜,比正常驿道行程多出三日。

郑使团每日寅时启程、申时即歇,途中在巩县崔氏别业、汜水张氏庄园两处关陇豪族暗桩获得补给,这些隋朝旧臣的私邸成为突破封锁的关键节点。

此番迂回穿行,既依托河北士族残存的地方网络,亦暴露了唐军初期包围圈仍然存在情报盲区,为后来窦建德十余万大军竟能长驱南下埋下伏笔。

当王琬跨着隋炀帝征辽时的御马&0t;狮子骢&0t;踏入窦建德洺州行宫时,落日的余晖正将马鞍上镶嵌的瑟瑟石映成血色。

这匹大业八年从西域进贡的汗血宝马,鬃毛间仍残留着辽东战场的硝烟气息,金丝马辔上&0t;大业御厩&0t;的铭文在颠簸中时隐时现。

王琬身披的紫金锁子甲更令夏军哗然,其甲叶以高昌精铁锻造,每片皆錾刻螭龙纹,关节处缀着三十三颗于阗玉珠,正是隋炀帝三征高丽时特命将作大匠何稠督造的&0t;天罡明光铠&0t;。

当战马扬蹄嘶鸣时,这身三千甲叶竟如梵铃般叮咚作响,惊得窦建德帐前持戟卫士下意识后退半步。

随行的长孙安世刻意落后半个马身,眼见夏军将士对着御马宝甲指指点点时,只见他嘴角掠过一丝冷笑。

他早命人将狮子骢的蹄铁换成特制铜片,每踏一步便在地面留下莲花状凹痕;更在锁子甲内衬暗藏龙涎香囊,使得王琬所经之处暗香浮动。

这些细节在洺州冬日的枯草朔风间,恍若隋室余晖重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