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许绍攻取荆门镇优待俘虏获美谈(2 / 4)

加入书签

铣割据荆湘,拥兵四十万,以江陵(今湖北荆州)为核心,控制长江中游。

荆门镇位于江陵以北约60唐里,扼汉江与漳河交汇处,是江陵北翼屏障。

若唐军占据荆门,可切断萧铣北通襄阳、东连汉水的补给线,直接威胁江陵城防。

许绍时任峡州刺史,其辖地峡州(夷陵)与荆门分处长江、汉江要冲,攻取荆门既是“断萧铣一臂”

,亦为唐军南下江陵扫清障碍。

唐高祖李渊为加统一步伐,于武德三年全面对萧铣用兵。

许绍早年与李渊有同窗之谊,且自武德元年率五郡归唐后,始终是唐朝经略南方的关键人物。

李渊授意许绍“相机行事”

,利用其熟悉荆襄地形的优势,从西线(峡州)与北线(金州总管段纶)对萧铣形成钳形攻势。

攻荆门即为此战略的突破口。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资治通鉴》载许绍此前已“数破梁兵”

,但萧铣仍凭借江汉水网固守。

荆门镇作为萧铣北境屯粮之所,驻军三千,若拔除此据点,可动摇梁军士气,并为后续唐军水师(如李孝恭、李靖部)顺汉江南下创造条件。

十二月二十六日夜,峡州军府(今湖北宜昌)内,许绍召集副将张士衡、水军校尉赵方、斥候营统领王琰前来军中议事。

斥候王琰疾步入帐,呈上密报道:“使君,荆门守将崔弘度加固营垒,汉江西岸增派弓弩手三百,粮草囤于山南仓廪,江面战船仅三十艘,但两岸哨塔林立,戒备森严。”

许绍听后,凝视沙盘,手指荆门山道:“崔弘度恃险而骄,以为汉江天堑可阻我唐军。

然其粮道穿行山南密林,若以奇兵焚之,梁军必乱!”

张士衡沉吟道:“使君,我军主力仅八千,强攻伤亡必重。

不若分兵三路:一路佯攻汉江水寨,吸引梁军;一路轻骑绕道鹰愁峡,突袭粮仓;再遣死士百人攀荆门山北崖,居高临下以火箭射其营帐。”

赵方此时拱手道:“末将愿率水军死士乘艨艟十艘,夜载硫磺、火油,顺流直冲敌船。

若东风起,火势可蔓延至岸上营寨!”

许绍沉思片刻,拍案定策道:“善!

赵校尉子时船,张副将领步卒两千伏于鹰嘴崖,待火起后夹击。

王琰,汝率斥候乔装樵夫,混入梁军后方,标记粮仓位置!”

言必,许绍持剑出帐,对集结的将士高呼道:“诸君随某征战数载,今奉天子诏,诛僭伪,复荆襄!

此战若胜,江陵门户洞开,梁亡指日可待!

凡先登敌垒者,赏田百亩,授勋三级!”

全军举矛齐喝:“誓破荆门!

效忠大唐!”

关于许绍行军路线,结合唐代军事行动惯例与地理环境分析,其部队可能自夷陵沿长江东下,经虎牙滩(今宜昌猇亭区)进入江陵府辖境后,于江津(今荆州沙市)转入扬水北上。

这条汉江支流水道既能避开萧铣重兵驻守的江陵城,又可依托长江保障后勤运输,与《旧唐书》所载&0t;乘江水稍落,轻兵掩至&0t;的战术特征高度吻合。

部队在编县(今荆门南漳)登陆后,沿荆山余脉东进直扑荆门镇,此路线选择既符合冬季枯水期水文条件,又充分利用了荆山地形对突袭行动的掩护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学界对行军路线尚存争议。

历史地理学家严耕望在《唐代交通图考》中提出另一种可能:许绍或取道当阳(今宜昌当阳市)陆路急行军,这条约130唐里(72公里)的路线更契合突袭战术对时效性的要求。

两种推测皆具合理性,具体路线尚待新史料的进一步印证。

欲深入考证者可参照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