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许绍攻取荆门镇优待俘虏获美谈(1 / 4)

加入书签

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时值唐初削平群雄之际,峡州刺史许绍奉命率精锐之师突袭萧铣割据政权治下的荆门镇(今湖北荆门,唐时属荆州长林县)。

经激烈交锋,唐军最终攻克此江陵北翼之军事要隘,进一步瓦解了萧铣在荆湘地区的防线。

许绍出生不详,卒于621年,字嗣宗,是隋末唐初重要的军事将领之一,其出身安陆许氏,与唐高祖李渊有早年渊源。

许绍与李渊少年时同在隋朝国子监求学,交情甚笃。

隋末天下大乱,许绍以地方豪族身份崛起,初任夷陵郡(后改峡州)通守,在长江中游一带积蓄实力。

公元617年李渊太原起兵后,许绍于618年(武德元年)率先以夷陵、荆门等五郡之地归附唐朝,成为李渊集团在长江中游的关键盟友。

荆门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军事重镇,其名称与地理特征密切相关。

该地位于今湖北省中部荆门市境内,具体位置在汉江与漳河交汇处的荆门山附近,现属荆门市东宝区与掇刀区交界地带。

荆门之名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因其&0t;荆楚门户&0t;的地理特征而得名,两山对峙如门,控扼汉江水道,成为连接江汉平原与鄂西山地的咽喉要冲。

宋代时期,在此设置荆门军,后升格为州级建制,着名理学家陆九渊曾在此任知军并推行改革,修筑城墙、兴办,使荆门从军事据点逐渐展为区域性政治文化中心。

明清时期,随着汉江航运的繁荣,荆门镇作为漕运中转站日益兴盛,商贾云集,会馆林立,现存清代山陕会馆遗址见证着这段商业繁荣史。

近代以来,随着铁路交通兴起,荆门镇的战略地位有所变化,1959年设立荆门县,1979年升格为省辖市,原荆门镇区域逐步演变为现代城区。

如今在荆门市区仍保留有明代重建的东山宝塔、龙泉等历史遗迹,荆门山虽因现代建设部分山体有所改变,但其险要地势仍清晰可辨,诉说着这座千年古镇&0t;荆楚门户&0t;的沧桑巨变。

峡州(今湖北宜昌)扼守长江三峡咽喉,是唐朝经略巴蜀、压制萧铣梁政权的战略支点。

许绍长期与萧铣作战,《资治通鉴》称其“数破梁兵”

,有效牵制了萧铣的扩张。

因许绍早年与李渊的私交,从而强化了朝廷对他的信任,被赋予自主处置地方军政的权力。

许绍驻守的峡州辖区以夷陵郡为核心,涵盖今湖北宜昌、秭归、长阳及重庆巫山部分区域,具体包括荆门镇(今湖北荆门)、安蜀城(宜昌西北)等长江防线据点。

北接王世充郑政权(襄阳),东邻萧铣梁国(江陵),西控巴蜀门户,南制湘西蛮族。

许绍管辖的边境地区与梁、郑两股势力接壤(峡州北境与郑氏控制的襄州相邻,东境与梁氏势力范围的荆门相接)。

此前,梁、郑两方俘获许绍的士兵时,都会将其杀害;而许绍俘获梁、郑的士兵后,却给予物资资助并将他们遣返。

敌方因此感到惭愧和感动,从此不再侵犯许绍辖境,当地百姓得以安居。

唐代荆门镇位于峡州东北方位。

彼时峡州州治设于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夷陵区),而荆门镇所在的长林县即今荆门市辖区,两地直线距离约95公里。

若以唐代交通线路测算,自峡州东行至荆州(江陵)的水陆驿道约0唐里(合今127公里),荆门镇又位于江陵城北60唐里(33公里)处,故峡州至荆门镇全程约2唐里(160公里),这一里程数据在《元和郡县图志》中可寻得佐证。

许绍按照唐朝朝廷的军事部署出兵荆门时,唐王朝已平定关中、河东,正在逐鹿中原,但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