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突厥处罗可汗暴毙(2 / 5)
攻取并州(今太原),《新唐书·突厥传》详述其军事布局:“处罗谋取并州置杨政道,群臣谏,不听,方遣突利与武周合。”
之后,其扶植的小股割据势力张举于当年(620年)八月投降了唐朝,刘旻于九月投降唐朝。
张举是隋末群雄之一,活动于山西北部或河套地区,依附突厥势力。
武德三年(620年)八月,在唐军平定刘武周后,张举率部投降唐朝。
其投降与刘武周势力崩溃直接相关(刘武周部将宋金刚、尉迟敬德败亡后,突厥支持的割据力量瓦解)。
史书未载其降唐后的官职或后续事迹,可能因实力较弱未被单独列传。
刘旻亦是隋末地方豪强,为山西或陕西一带割据者,与梁师都、突厥关系密切。
武德三年(620年)九月,继张举之后投降唐朝。
李世民在击败刘武周后,开始策划北攻梁师都,其投降时间紧接唐军对梁师都的军事压力。
与张举类似,史书未载其后续活动,可能降唐后被收编或遣散。
张举、刘旻的投降是唐初统一战争的关键节点之一,武德三年四月,刘武周被突厥抛弃后逃奔突厥被杀,其部众瓦解。
张举、刘旻作为突厥在山西的代理人,投降标志着突厥对河套以南控制力的削弱,引梁师都恐慌(梁师都是当时突厥在陕北的唯一代理人),二人投降后,唐军得以集中力量对付梁师都,
梁师都得知张、刘投降唐朝后,大为恐惧,连夜召集心腹将领陆季览、辛獠儿等人密议,试图借突厥之力反制唐朝。
梁师都拍案而起,须皆张,说道:“张举、刘旻这两个叛贼!
竟敢背我投唐……如今朔方人心惶惶,若突厥再疑我无能,我等头颅怕是要挂在长安城门上了!”
陆季览抚须沉吟,目光阴鸷,沙哑着嗓音道:“主公勿急。
突厥人向来贪利忘义,处罗可汗正需立威。
我们不妨将计就计,就说李渊已调集陇右精兵,欲北渡黄河直捣定襄(突厥牙帐),再许以河东钱粮女子尽归突厥,如此一来,处罗岂能不动心?”
辛獠儿听后,冷笑着插话道:“陆兄此计虽妙,却不够狠!
依我看,不如再添一把火,就说刘武周旧部暗中联络唐朝,欲献马邑于李渊。
突厥若失马邑,漠南屏障尽丧,牛羊马场皆成唐军演武之地!”
梁师都踱步至帐外,望着漠北风沙,良久方转身回帐:
“好!
你二人即刻备下金帛、骏马,再选百名汉女充作‘贡品’。
明日随我亲赴定襄!
记住,见了处罗,须哭诉李渊‘暴虐无道,欲灭华夷之别’,再提当年启民可汗受隋朝册封之旧事,突厥人最恨别人说他‘非正统’!”
陆季览忽压低声音说道:“主公,属下还有一策:可散播谣言,称李世民在灵州私铸‘受降城’碑文,上书‘擒处罗者封王’。
突厥贵族必怒,届时何愁突厥不挥师南下?”
梁师都听后抚掌大笑,目露凶光道:“妙极!
汉人有句话叫‘借刀杀人’……传令下去,凡军中与唐廷有书信往来者,皆绑送突厥为奴!
咱们要让处罗明白,这朔方之地,唯有我梁师都,才是突厥最忠实的‘胡马向导’!”
随即,梁师都便派遣其尚书陆季览游说突厥处罗可汗道:“近来中原陷入战乱,分裂为多个政权,彼此势均力敌、力量薄弱,因此都向北方突厥称臣归附。
如今定杨可汗(刘武周)已然败亡(刘武周于当年四月败亡),天下即将全被唐朝占据。
梁师都即便灭亡也无怨言,只是担心接下来就会轮到可汗您了。
不如趁唐朝尚未完全平定天下,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