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唐将李大亮兵临汉水破樊城锁襄阳(1 / 4)

加入书签

武德三年冬十一月,当秦王李世民亲率玄甲军将洛阳城围作铁桶之际,千里之外的汉水之滨正酝酿着另一场破局之战。

长安宫殿内炭火微红,李渊身披狐裘斜倚御榻,面前摊开羊皮舆图,指尖重重划过汉水一线。

裴寂、萧瑀躬身立于案侧,李孝恭与李靖风尘未洗,刚从巴蜀赶回述职。

李渊以杖点图,声沉如铁,说道:“世民围洛阳三月,王世充已成瓮中之鳖。

然其侄王弘烈尚在襄阳拥兵两万,与江陵萧铣眉目传信,诸卿且看,若郑、梁逆贼借汉水勾连,朕之东南腹背皆危!”

李孝恭趋前一步,躬身道:“陛下圣鉴。

臣与药师(李靖字)自夔州东望,萧铣战船蔽江,然其惧我大唐兵锋,未敢轻出。

今若遣一良将拔除襄阳羽翼,则萧铣胆裂,王世充右臂断矣!”

李靖拱手补充道:“襄樊之地,北控宛洛,南通江汉。

昔汉光武据此兴复,其要可知。

今王弘烈以国大安守樊城十四寨,看似铁锁连环,实则各寨分属郑、梁降将,彼此猜忌,此正可伐谋之处。”

裴寂捻须沉吟道:“然洛阳战事吃紧,关中府库半空,恐难支大军南下……”

李渊猛然拍案,震得茶盏叮当作响,打断了裴寂的话,道:“裴监过虑矣!

朕不要十万大军,只要三千精骑、一张能抚能战的帅旗,去岁李大亮在金州单骑说降流寇数万,此子剑胆琴心,正合此任!”

萧瑀展卷奏报:“兵部呈报:李大亮所部三千陇右骑兵已至蓝田,随时可出武关。”

李靖此刻目光灼灼,奏道:“陛下英明。

樊城诸寨多裹挟流民,若使大亮先破中军斩将立威,再释俘虏散播王师仁德,旬月间汉北可定。

届时臣与赵郡王(李孝恭)自巴蜀顺流而下,萧铣必成孤岛!”

李渊掷令箭于地,声震殿梁,下令道:“传诏李大亮:朕予其专断之权,樊城贼众,降者抚为编户,抗者尽诛无赦!

待汉水冰消之日,朕要看到襄阳城头插满唐旗!”

当日,唐高祖李渊的八百里加急诏令穿越秦岭栈道,直抵金州总管府,诏命司马李大亮即刻开府建节,以&0t;安抚大使&0t;之职持节南下,前往樊城、邓城一带进行安抚,并谋划收复襄阳。

这位出身关陇豪族的悍将,已然在汉北平原上布下对王弘烈势力的绞索。

李大亮生于586年,卒于644年,字处约,京兆泾阳(今陕西泾阳)人,是唐朝初年名臣、军事将领。

他历经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两朝,以清廉刚正、文武兼备着称,是贞观时期重要的地方治理者和军事将领。

李大亮出身陇西李氏,但家族并非显赫支系。

其祖父李琰曾任北周刺史,父亲李充节为隋朝县令。

隋末天下大乱,李大亮先是投奔瓦岗军李密,后随李密部将张弼归附了唐朝,因才能出众被唐高祖李渊赏识,授土门县令(今陕西富平),面对饥荒与盗贼,他安抚流民、鼓励生产,并亲率士卒击退寇乱,救活大量百姓。

不久,因能力突出,被李渊提拔为金州(今陕西安康)司马,协助州总管处理军政事务,稳定秦岭以南地区。

到了贞观初年,任越州都督(今浙江绍兴),在当地推行均田制,恢复江南经济,政声卓着。

在军事行动中,他跟随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参与镇压辅公祏叛乱。

任灵州都督期间(今宁夏灵武),多次击退突厥进犯,李世民赞其“一夫当关,虏不敢窥”

贞观八年(634年)任剑南道巡省大使,对稳定唐朝西南边疆作出了卓着贡献。

贞观后期,李大亮历任工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