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唐将李仲文暗通突厥的千古悬案(1 / 3)

加入书签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当秦王李世民率五万唐军进逼洛阳王世充时,突厥汗国处罗可汗在定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召开军事会议。

与会者包括其弟颉利可汗、粟特谋臣康苏密、阿史那思摩等重臣。

康苏密献策道:&0t;唐军精锐尽出,关中空虚。

若使王世充据洛阳以牵制唐军,我等可乘虚取并州,复立隋室,则中原可图。

&0t;

他的这一战略建议既延续突厥&0t;以汉制汉&0t;的传统,又暗含重建隋炀帝之孙杨政道傀儡政权的企图。

处罗可汗遂采纳此建议,特命心腹特勒阿史那揭支率两千精骑,伪装成商队沿太行径南下。

这支使团携带的不仅是密信,更有象征盟约的狼头纛,突厥立国之初由伊利可汗所制,凡赠此纛即视同军事同盟。

据《通典·边防典》载,密约承诺&0t;秋高马肥时兵十万,自马邑南下会攻太原&0t;。

时任唐朝潞州总管的李袭誉早布眼线于滏口陉,待突厥使团夜渡漳水时,他亲率轻骑五百突袭。

唐军以火把齐明虚张声势,使突厥误判遭遇主力,阵脚大乱。

此战不仅缴获牛羊万计,更在缴获文书中现处罗可汗用隋义成公主印玺签署的盟书,《旧唐书·突厥传》载道:&0t;隋义成公主在突厥,每岁与可汗书,称臣自固&0t;。

这一事件直接导致李渊立即调整战略,他任命太子李建成加强蒲州防务,并遣宇文士及出使突厥行缓兵之计。

而王世充失去突厥外援后,不得不再次收缩防线困守洛阳,为次年虎牢关决战埋下伏笔。

两日后,长安城内突然接到骠骑大将军可朱浑定远密报:&0t;并州总管李仲文与突厥暗中勾结,企图趁洛阳战事胶着之时,引突厥骑兵直取长安。

&0t;

可朱浑定远作为北魏以来活跃于代北的鲜卑贵族,其家族谱系可追溯至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的可朱浑元。

《北史》载其祖上&0t;世领部落,雄于边塞&0t;,至隋末归附李渊,可朱浑定远因骁勇善战获封骠骑大将军。

这位时年四十二岁的鲜卑将领,兼具游牧军事传统与中原官僚体系的双重认知,这种特殊身份为其密报增添了复杂的历史底色。

《资治通鉴》卷188详载,当李世民围攻洛阳之际,并州总管李仲文被控&0t;私蓄突厥战马千匹,常使胡商传递密信&0t;。

考诸《旧唐书·李仲文传》称其叔父李密在瓦岗败亡后,李仲文确曾&0t;阴结突厥以图自保&0t;。

值得注意的是,当年四月突厥处罗可汗已派阿史那揭支援王世充,八月更欲立杨政道为隋王,在此背景下,正是李仲文掌管着太原这个突厥南下必经的战略要地。

武德三年(620年)秋,骠骑大将军可朱浑定远密告并州总管李仲文勾结突厥一事,成为唐初政治军事史上一桩扑朔迷离的公案。

《资治通鉴》卷188明确记载此事,称李渊闻报后急召李仲文入朝,下狱审查。

据《旧唐书·李仲文传》载,这位曾参与太原起兵的将领“坐通突厥事觉”

,却在押解途中“未及遣而暴卒”

,其死因蹊跷,为后世留下重重疑云。

从突厥战略背景观之,《通典·边防典》记载处罗可汗同年确有扶持隋室后裔杨政道、重建傀儡政权的计划,与密报中“引突厥骑兵直取长安”

的指控形成呼应。

而《旧唐书·突厥传》所载义成公主“遣使告王世充”

之事,更印证突厥与中原割据势力频繁联络的史实。

在此背景下,镇守并州(今太原)这一突厥南下咽喉之地的李仲文,其立场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