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刘武周割据势力彻底败亡(3 / 4)

加入书签

日护送使者西进长安。

&0t;

当徐圆朗风尘仆仆的使团跪在太极殿丹墀前时,为的文士高举舆图朗声道:&0t;吾主愿举旌易帜,唯求长安赐徐氏祠堂三炷清香。

&0t;

李渊听后,抚须大笑,执朱笔在奏章上疾书:&0t;敕封徐圆朗检校右武卫大将军,食邑三千户。

&0t;却又在诏书末尾意味深长地添了句&0t;即日入觐&0t;,笔锋在绢帛上拖出凌厉的墨痕。

这个细节被史官郑重记录,成为&0t;墨痕诏&0t;典故。

还有一些小割据势力试图寻找唐朝的对手作为靠山,以图自保。

然而,在唐朝强大的军事压力下,他们的这些努力大多以失败告终。

刘武周势力覆灭后,唐军彻底掌控了河东战略要地。

据《旧唐书·刘武周传》记载,&0t;并、汾旧地尽复归唐&0t;,基本解除突厥与中原割据势力南北呼应之势,使唐廷得以抽调原驻守太原的李世积部转战河南战场。

蜗居洛阳城的王世充闻讯,则开始&0t;增修洛阳城堑&0t;,窦建德则&0t;遣使结好突厥&0t;。

而且,王世充在不久后&0t;去越王号,改称郑王&0t;,显示了其政治姿态变化。

河北地区豪族开始转投李唐,史载:&0t;山东豪杰多杀官吏应唐&0t;。

在经济方面,刘武周割据地区的并入,为李唐政权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土地。

这些地区拥有肥沃的农田、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繁荣的商业贸易。

唐朝政府对这些地区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和管理,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展。

在山西地区,唐朝政府派遣官员和军队,帮助当地百姓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商业贸易的展。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展,当地百姓的生活逐渐得到了改善。

据《唐会要·卷八十四》记载,武德四年置河东道行台尚书省,统筹战后恢复事宜。

太原府实施&0t;给复三年&0t;政策,免除当地赋税劳役。

关于土地分配,《通典·食货七》明确记载:&0t;其田宅令佐据见在人口分付&0t;,即按现居人口分配无主田宅。

敦煌文书《开元水部式》残卷显示,唐廷特别修复了晋祠水利系统以保障农耕,此举使&0t;商旅辐辏,绢马交驰&0t;。

在来自各地的商人带来了各种商品,进行交易。

《唐大诏令集·卷一百十一》收录武德五年诏令:&0t;并州诸市估税,三分减一&0t;,印证交易税减免政策。

驿站设置数目据《唐会要·卷六十一》应为七处,主要分布在太原至蒲州官道。

《全唐文·卷二百二》杨炯《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载:&0t;并汾之地,商旅接轸&0t;,客观反映商业恢复状况。

长安的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在外交方面,刘武周的灭亡也促使李唐政权开始调整外交策略。

此前,刘武周与突厥等少数民族势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存在对唐朝的边境安全构成了威胁。

如今,刘武周已灭,唐朝在北方边境的压力大大减轻。

然而,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了对抗唐朝,还在寻求与突厥等少数民族势力的支持。

因此,唐朝需要加强与突厥等少数民族势力的外交沟通,争取他们的中立或支持。

在长安的皇宫中,李渊召见了突厥使者,说道:“使者远道而来,朕十分欢迎。

如今刘武周已灭,我大唐愿与突厥保持友好关系。

若突厥能与我大唐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