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唐高祖再祭华山(1 / 3)

加入书签

武德三年(619年)四月初三日,唐高祖李渊第四次亲亲临华山,再次举行祭祀活动。

武德二年深秋至武德三年仲春的半年间,唐高祖李渊四次涉足华山地区,这片横亘在关中与中原之间的巍峨山岳,见证着新生唐王朝在烽烟中的艰难成长历程。

透过《旧唐书》《册府元龟》等典籍的断续记载,我们得以窥见这位开国君主如何在祭祀、狩猎、巡幸等不同形式的华山之行,步步为营地编织着军政大网。

武德二年十月十五日的初冬祭岳,是李渊称帝后次以天子身份对西岳的正式告祭,当时河东战局未稳,祭文中&0t;凶徒尚梗,黎庶未安&0t;的措辞,暴露出政权初立的脆弱性。

两月后的十二月十二日华山冬狩,看似遵循《周礼》&0t;仲冬教大阅&0t;的古制,实则借围猎之名行整军之实,《资治通鉴》特别记载&0t;获麋鹿千余,分赐将士&0t;,暗含激励东征将士的深意。

转年(武德三年)二月六日春寒料峭中的华阴巡幸,更在《唐会要·行幸》里留下&0t;简阅骁锐&0t;四字,沙苑演武扬起的烟尘里,已隐约听得见东都洛阳战场的号角。

这三次性质各异的华山之行,恰似三重渐强的序曲,最终在武德三年四月初三的丙申日祭祀中,汇聚成震撼山河的黄钟大吕。

当四月的春风拂过华山苍翠的松柏,唐高祖的仪仗正沿着新修的驰道蜿蜒东进。

这次祭祀的筹备远比前三次周密。

《唐六典》规定岳渎大祀需提前三十日准备,而尚书省留下的文牍显示,工部早在正月就修缮了华山祠宇,将隋代的三间正殿扩为五间,新铸的九鼎在长安太庙开光后,由千牛卫精锐押运至祭所。

四月初二丙申日破晓时分,华阴县东南的官道上,文武百官着绛纱单衣、白练裙襦的祭服迤逦而行,五品以上官员的革带镶金玉,七品以上佩水苍玉,这套参照《贞观礼》雏形的服饰制度,昭示着新朝礼乐的重建。

巳时三刻,李渊乘玉辂抵华山祠,太常卿跪进镇圭,这位身经百战的帝王次完整穿戴天子衮冕,只见十二旒白玉珠垂落眼前,玄衣纁裳上的日月星辰纹样在阳光下流转,腰间鹿卢玉具剑与山间松涛共鸣。

祭祀的核心环节在午初展开,整套仪轨严格遵循&0t;三献九奏&0t;的古礼。

初献时,李渊亲执苍璧奠于神座,太祝跪读祝文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0t;维武德三年,岁次庚辰,四月丙申朔,皇帝遣使敬荐玉帛于西岳华山之神曰:惟神德协金精,灵符玉册。

镇兹函夏,作固雍州。

朕恭膺宝命,抚临亿兆。

伪郑僣逆,窃据伊瀍,敢祈灵鉴,殄兹凶慝。

尚飨。

&0t;

唐代岳渎祝文有固定格式,通常包含时间(岁次、月日)、祭祀者身份、神只尊称、颂神功德、现世诉求、供奉祭品、结束语(尚飨)。

《全唐文》所载祝文完全符合此结构,特别是&0t;伪郑僣逆,窃据伊瀍&0t;的表述,与武德三年五月李世民动洛阳之战的史实高度吻合,具有鲜明的时效性特征,巧妙地将王世充比作商纣,赋予东征以&0t;恭行天罚&0t;的神圣性。

亚献由晋阳义功臣、司徒裴寂主持。

“亚献”

是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个环节,在古代的重大祭祀活动里,通常会有多位献官依次进行献祭,以表达对神灵、祖先等的崇敬与祈愿。

“亚献”

指的是第二次献酒或献祭品。

与之相对应,“初献”

是第一次献祭,一般由地位较高或身份重要的人担任献官;“终献”

则是第三次献祭。

这种三献礼的仪式历史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