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李纲辞官彰显士者如琴(4 / 5)

加入书签

性使其终究未能突破地域性武装的格局。

潘仁势力归唐后,迅被边缘化,更折射出庶族武装在关陇贵族体系中的弱势地位。

该部历史作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加了隋朝在关中统治的崩溃,其归附部众成为唐军攻打长安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其展轨迹印证了隋末乱局中地方势力的生存策略。

值得关注的是,潘仁留用隋朝礼部侍郎李纲为长史,通过制定≈34;三不杀≈34;(不杀降卒、不掠妇孺、不焚学宫)军规提升军队素质,这种借重士族官僚完善治理的尝试,使唐朝政权区别于普通流寇。

与同期关中孙华起义军的对比更具独特赴任启示。

孙华部坚持抗唐至武德二年(619年)最终战死,而潘仁早期归附得以善终,不同抉择导致截然相反的历史结局。

关于这支武装的性质,传统史观视作≈34;农民起义≈34;,但近年研究指出其核心成员多为地方豪强,活动范围未出宗族势力圈,且缺乏均田免赋等农民诉求(参见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至于潘仁结局,《新唐书》仅载≈34;武德初,拜车骑将军≈34;,户县虽流传其≈34;归隐司竹园≈34;的传说,但无确凿史料佐证。

现存陕西周至县的司竹园遗址,作为唐代重要战略物资基地,仍默默见证着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

面对高祖李渊的斥责,李纲立即伏地叩,道:≈34;陛下容禀,潘仁虽为草莽,但每逢他要滥杀无辜时,臣的劝谏他尚能听从。

臣在其幕中履职,自问无愧天地。

而今陛下乃开国明君,太子系天下储2,臣才学浅薄,谏言于陛下如投石入海,规劝太子亦似以水沃石。

若尸位素餐,岂非令东宫蒙羞、朝廷失体?≈34;(《旧唐书·李纲传》载其原话≈34;陛下创大业,臣岂不思竭诚?但臣所言如水投石,何者?太子非从也≈34;)

高祖李渊闻言,长叹道:≈34;朕深知卿乃耿介之士,还望能留下继续教导太子。

≈34;

唐朝朝廷遂于武德二年(619年)九月二十七日,改授李纲为太子少保,仍兼礼部尚书、太子詹事。

然据《新唐书》记载,此次职务调整实为明升暗降,≈34;虽居三师之位,不复得预东宫要务≈34;。

经此≈34;辞职≈34;风波后,李纲仍以老臣之忠,屡次上书切谏太子李建成。

他痛陈太子三失:其一沉湎酒色,常在东宫设宴达旦;其二轻信谗言,致使东宫属官竞相进谗;其三疏远骨肉,与秦王嫌隙日深。

每份奏疏皆引经据典,以隋炀帝失德亡国为鉴,字字泣血。

太子李建成览奏后,虽表面称≈34;少保忠言,孤当省之≈34;,实则嫌其迂阔。

据《旧唐书》载,建成曾私下对心腹言:≈34;李纲老儒,不识时务。

当今天下,岂是几句圣贤道理能定?≈34;依旧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地与齐王元吉密谋对付秦王李世民。

李纲见谏言如泥牛入海,忧愤交加。

是年冬,他再度上表请辞,奏称:≈34;老臣衰病日笃,耳目昏聩,既不能匡正储君,又岂敢尸位素餐?≈34;言辞恳切中带着几分悲凉。

高祖李渊知其志不可夺,遂下诏准其致仕,解其礼部尚书实职,但仍保留太子少保虚衔以示优容。

这位七旬老臣最终黯然离开长安,归隐田园。

史载其离京之日,≈34;东宫属官无一人相送≈34;,唯见秋风萧瑟,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