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李纲辞官彰显士者如琴(3 / 5)
p>但太子李建成在“败家子”
弟弟齐王李元吉及部分东宫属官的怂恿下,与秦王的嫌隙日渐加深。
史载唐朝太子李建成开始≈34;私蓄长安恶少二千人为卫士≈34;,并≈34;阴募四方骁勇≈34;,这些举动明显是在针对秦王李世民集团。
李纲看在眼里,已察觉太子≈34;渐近宵小,疏远正人≈34;,再次当庭劝谏道:≈34;昔汉武帝因江充谗言酿成巫蛊之祸,隋文帝听信杨素谗言废黜太子勇,谗佞之害甚于刀兵。
≈34;
但李建成听后,表面≈34;改容称善≈34;,内地里仍然继续纵容齐王李元吉等人构陷秦王李世民。
这种表里不一的态度,最终导致李纲心灰意冷,于是,他在619年九月底次向朝廷提出辞呈。
唐高祖李渊看到李纲要辞职,拍案怒斥道:≈34;当年你在潘仁这等贼寇麾下任长史尚不觉羞耻,如今反而不愿做朕的尚书?更兼太子辅弼重任在肩,为何执意求去?≈34;
高祖李渊所说的潘仁出身关中鄠县(今陕西户县),隋末大业年间(605-618年)借隋朝控制力衰弱之机,逐步展为地方武装势力。
其活动轨迹折射出隋末乱世中地方豪强的典型生存策略。
隋末大业十二年(616年),关中地区在隋炀帝暴政下陷入深重危机,史载≈34;百姓困穷,财力俱竭≈34;。
作为京畿要冲的鄠县(今陕西户县),因赋税苛重成为反抗浪潮的焦点。
在这场动荡中,潘仁势力的崛起颇具代表性。
关于其身份,《资治通鉴》称之为≈34;鄠县贼帅≈34;,《册府元龟》却记载为≈34;土豪潘仁≈34;,现代学者辛德勇考证认为,此人实为利用乱世聚集≈34;亡命数千人≈34;的地方豪族,这种身份的双重性恰是隋末社会剧变的缩影。
潘仁以鄠县为根基,控制长安西南诸县,与西域胡商后裔何潘仁部形成军事呼应。
其根据地司竹园≈34;周回百里≈34;,不仅是唐代重要竹材产地,更因易守难攻成为战略要地,《新唐书》记载≈34;众至数万,据司竹园为壁≈34;。
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攻占鄠县县城时,其采取≈34;杀隋官,开仓济民≈34;策略,既打击隋廷统治又收揽民心。
在与隋将屈突通的交战中,采取≈34;依山为垒≈34;的山地游击战术,令官军疲于应对。
该部九月参与围攻长安战役时,已与李渊之女平阳公主的“娘子军”
武装力量形成联合,这种军事合作预示了其日后归唐的必然选择。
义宁元年(617年)十一月,随着李渊集团入主关中,潘仁审时度势率三万部众归降,这一决策具有双重意义:既因控制长安西南门户的战略价值被李渊重视,又成为展示新兴政权包容性的政治象征。
归附后,其武装被整编为≈34;渭北道行军≈34;,潘仁本人受封正四品车骑将军虚职,实际兵权转交李渊堂弟李神通,这种≈34;授爵释兵≈34;的策略体现了唐初处置归附武装的常规手段。
据后世分析该部组织特征可见,潘仁势力的兵源以关中流民为主,混杂豪族私兵,战术上擅长≈34;倏聚忽散≈34;的山地游击,经济上依托司竹园竹林资源维持军需。
虽具一定战斗力,但正如陈寅恪所指出的≈34;但求自保,无问鼎之志≈34;,缺乏明确政治纲领的局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