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江南割据势力混战杜伏威深谙乱世生存之道果断降唐(3 / 5)

加入书签

)&0t;三重罗城,皆临漕渠&0t;的坚固城防固守。

李子通原为左才相部将,占据海陵(泰州)后募得盐丁、渔民数万众,组建&0t;海鹘水师&0t;,其战船&0t;舷低棹捷,善突风浪&0t;。

凭借水师优势,他在武德二年春夺取了通州(南通),控制着长江口盐场,月获盐利可铸钱三十万贯。

其战略意图非常明确,意图先取江都漕运枢纽,再溯江西进图建康。

据传载,其军中有&0t;丹阳匠户三千,昼夜督造五牙战舰&0t;。

三方势力在当时形成微妙制衡,杜伏威的轻骑在江北平原所向披靡,却苦无舟师难以渡江;陈棱困守孤城,寄望于隋朝旧制余威;李子通则效仿孙权故事,在长江入海口打造&0t;铁锁横江&0t;防线。

这场围绕漕运命脉的博弈初见倪端。

正值沈法兴僭称梁王之际,因其统治暴虐,其军势却显颓态。

《旧唐书·沈法兴传》明载:&0t;军旅屡挫,士心离散&0t;,他的军队在与各方交战中屡遭挫败。

恰逢李子通举兵围困陈棱于江都。

此时恰逢李子通率军将陈棱围困在江都,陈棱被迫派出人质向沈法兴和杜伏威求援,此举乃隋末军阀间典型的质押求援方式。

隋唐之际的质押求援制度,实为乱世中维系脆弱同盟的特殊纽带。

这种制度的源头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0t;周郑交质&0t;,历经战国&0t;质子为信&0t;的演变,至隋末乱世形成独特范式。

当陈棱在武德二年被李子通围困江都时,其送质求援之举正是这一制度的典型体现,据《旧唐书·陈棱传》考证,他选择早逝兄长之子陈宪为质,正因隋末军阀普遍遵循&0t;亲子或胞弟为质&0t;的规格,如王世充曾&0t;遣兄子王道询为质于李密&0t;(见《隋书·李密传》)。

这种盟誓仪式的细节在《江南野史》中得以重现,江淮平原的秋风掠过两军交界的祭坛,沈法兴与杜伏威的使者各执半块鎏金虎符,陈宪赤足披跪诵&0t;若背盟,身膏斧钺&0t;的誓词。

随着载明&0t;克城之日以漕运盐利相酬&0t;的绢书在禹王鼎中化为青烟,一场关乎江淮命运的军事博弈就此展开。

但之后生的一系列事件揭示了人质监管的残酷现实,陈宪被幽禁在联军大营十里外的别帐,每日辰时需在营门示众,刀戟始终架在其颈间。

这种源于古典信义精神的制度,在隋末产生了惊人异化。

窦建德曾同时向宇文化及、罗艺送出质子,李渊起兵时甚至以平阳公主为质结好突厥。

更甚者,“杀人魔”

朱粲曾利用假质子诱杀援军,将古老的信义彻底异化为阴谋工具。

在此背景下,沈纶与杜伏威联军&0t;屯而不战&0t;的诡异局面便不难理解,《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指出,双方在质押文书中的盐漕利益分配早已埋下祸根。

然而,质押制度的影响远及盛唐,到了神龙三年(707年)尚有唐蕃&0t;质子入卫&0t;的记载:天宝年间安禄山通过&0t;蕃将质子&0t;掌控边军的策略,乃至敦煌文献中的“武周时期质典契约”

,无不折射着这项制度的深远遗痕。

这种质典契约虽存有弊端,但在古代各方势力混战的年代,却成为当时乐此不疲的政治外交游戏。

当陈棱的侄子陈宪到达“梁国”

后,沈法兴遂依盟约派遣他的儿子沈纶领数万兵马,与杜伏威和军一处形成联军,前去救援陈棱。

由此形成了江淮两大势力罕见的军事联合。

李子通得到沈、杜两军联合救陈的消息后,心中不免有些慌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