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伊州失手张善相惨遭车裂刘弘基临危受命援义州定河朔(1 / 4)

加入书签

伊州(今河南平顶山市汝州市)总管张善相自武德二年(619年)正月底举七县之地归唐的消息传至洛阳后,王世充勃然震怒。

这个扼守伊阙关的战略要地,恰如插入其郑国政权后背的匕。

史书记载,王世充当时在朝会上掷剑断案,叫嚣道:&0t;伊州不拔,朕寝食难安!

&0t;遂命左辅大将军杨公卿率三万精锐西征攻打伊州,从而拉开了这场持续两月有余的惨烈攻防序幕。

杨公卿出身于弘农杨氏,为隋朝的贵族大姓家族成员。

关于他早期的具体任职经历,史籍记载相对简略,但其凭借家族背景和自身才能,在隋朝官僚体系中逐步崭露头角,担任一定官职。

隋末天下大乱,王世充在洛阳崛起并割据一方,建立郑国。

杨公卿在此期间投靠了王世充,成为其重要将领之一。

凭借自身军事才能,他受到王世充重用,被任命为左辅大将军,成为王世充军事力量的核心人物之一,参与了王世充政权的一系列军事行动。

伊州地处伏牛山与熊耳山交汇处,控扼洛阳西部门户。

张善相归唐后,唐廷虽授其&0t;伊州道行军总管&0t;之职,实则陷入孤立无援境地。

先是王世充占据洛阳,完全封锁伊河漕运,形成东锁龙门之势;其次朱粲残部盘踞南阳盆地,阻断荆襄援军通道,南绝鲁阳;而窦建德部将刘黑闼游弋黄河北岸,北绝河阳,唐军主力不敢轻动。

这种&0t;三面皆敌,唯通关中&0t;的险境,使得伊州成为事实上的&0t;飞地&0t;。

《资治通鉴》记载,当时伊州城中存粮仅够支应月余,箭矢存量不足十万。

面对伊州告急,唐廷中枢陷入战略困境,先是来自河东的牵制,刘武周勾结突厥猛攻并州,李仲文部困守晋阳;再者当时巴蜀未完全归附,蜀中豪族尚在观望,需重兵威慑,牵制了大量唐朝兵力;最主要的是还有来自外交博弈的牵制,突厥始毕可汗陈兵朔方,李渊不得不遣郑元璹携重金出使,后勤保障面临极大压力。

《大唐创业起居注》披露,李世民曾力主&0t;遣轻骑出商洛道驰援&0t;,但李渊最终裁决:&0t;弃一子而活全局&0t;。

这个残酷决定,折射出初创李唐政权的地缘困局。

此外,王世充派出的大将杨公卿采取&0t;锁城困杀&0t;战术堪称冷兵器时代的工程典范,五丈夯土望楼平地而起,床弩射的丈余铁箭将城堞轰成齑粉;改道的伊河水灌入南门,守军以门板为舟运送伤兵;更以十倍市价收买山民,致使唐军粮队屡遭伏击。

洛阳邙山出土的《杨公卿征讨记》碑文志得意满:&0t;三月丙申,焚其粮车三十乘,唐卒相食。

&0t;而同一时期的伊州城砖缝里,考古学家现了成团的蕨根粉末——《旧唐书》&0t;日啖草根犹督战&0t;的记载,在此得到残酷印证。

张善相率残军五千殊死抵抗,《旧唐书》载其&0t;日啖草根犹督战&0t;,甚至拆毁总管府梁木充作滚石。

《旧唐书·王世充传》记载伊州之战:“公卿攻围累月,城中粮尽,人相食。”

《资治通鉴·唐纪三》描述:“善相拒守,粮尽援绝,士卒病不能战。”

可见当时伊州战况是何等惨烈。

进入四月,伊州城南垣在持续炮击下崩塌。

张善相持剑立于谯楼,面对劝其投降的郑将段达,厉声斥骂:&0t;王世充逆贼,昔食隋禄,今篡隋鼎,吾宁为唐鬼,不作郑臣!

&0t;言毕,想要自刎却被救下,被俘后却又惨遭车裂之刑。

车裂之刑,又称轘(huan)、轘煞、轘裂,是一种令人毛骨悚然、极其残酷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