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唐朝朝廷借力吐谷浑压制李轨凉国势力(1 / 4)
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中旬,李渊在御书房召见心腹大臣议事。
&0t;李轨盘踞凉州,实为心腹大患。
&0t;
李渊指着舆图,&0t;不如借吐谷浑之力……&0t;
裴寂会意:&0t;陛下英明,慕容顺正是最佳筹码。
&0t;
前面章节我们讲过,两个月为前,唐朝朝廷派遣张俟德前往凉州册封李轨为王,李轨在张俟德未到达之前,便召集他的群臣在其王府中商议此事。
李轨说道:“唐天子是我的李氏族兄,如今已经在长安京城正式登基。
一个姓氏不能自相争夺天下,我想去掉帝号,接受他的封爵,诸位认为可行吗?”
在隋末群雄割据的背景下,李轨于河西地区称帝,建立凉国。
然而,面对唐朝的崛起,李轨政权内部因人心不齐,利益矛盾重重。
进入619年之后,李轨已感觉道自己在统领一个国家中力不从心,在综合各方考量,他还是愿意去掉帝号,接受唐朝封爵的。
此外,他表态归降唐朝的背后,还有着有着深刻的政治、军事和现实考量。
在实力对比上,李轨虽在河西地区称帝,但其势力范围有限,实力远不及唐朝。
唐朝在李渊父子的领导下,已在关中地区稳固根基,并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和政治能力。
李轨深知自己难以与唐朝抗衡,因此选择归顺,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于是,李轨便找了一个与李渊同属李氏家族的理由,提出“一个姓氏不能自相争夺天下”
的观点,试图争取凉国众臣支持,归顺唐朝不仅可以避免战争,还能保全自身利益,同时维护家族的团结。
这一选择既符合道义,也有助于减少内耗。
与其顽抗到底,不如主动归顺,以换取唐朝的认可和封爵。
这样,他不仅能在名义上保住地位,还能继续在河西地区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影响力。
这种政治上的妥协,既是对现实的承认,也是对自身利益的保护。
结合当时李轨的内部统治并不稳固,其政权内部存在反对势力,外部又面临唐朝和其他割据势力的威胁。
归顺唐朝成为他应对内外压力的现实选择,,他希望通过归顺能够稳定内部局势,同时借助唐朝的力量抵御外部威胁。
尽管李轨表达了归顺的意愿,但这一计划并未成功实施。
其政权内部的反对势力强烈抵制归顺,而唐朝对李轨的诚意也存有疑虑。
在李轨建立的凉国政权中,吏部尚书曹珍是核心成员之一,深受李轨信任。
他不仅在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还在军事和决策方面挥了作用。
曹珍听了凉王的表态,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说道:“隋朝失去了天下,现在天下人都起来争夺它,称王称帝的,岂止一个人!
唐朝占据关中,凉国占据河右,本来互不干扰。
况且您已经做了天子,为什么又要自我贬黜!
如果一定要以小事大,那就请按照萧瑀侍奉魏国的事情为例。”
隋末唐初,天下纷争。
割据凉州的李轨面临唐朝压力,其谋士曹珍以萧瑀侍奉西魏之事劝其勿降,这一历史典故的运用蕴含深刻的政治智慧。
从历史背景对比来看,萧瑀身为梁朝宗室,国破后入魏;李轨割据一方,面临唐朝压力,二者处境相似。
当年西魏、北周与南朝对峙,正如唐朝与各割据势力并存,政治格局如出一辙。
曹珍以萧瑀为例,意在说明三方面的问题。
其一,萧瑀虽仕魏,仍保持梁室尊严,暗示李轨应维持凉州独立;其二,萧瑀在魏国积蓄力量,建议李轨静观其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