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李渊宠臣之举是唐朝发展的催化剂还是绊脚石(4 / 6)
项事务皆关乎着国家的生死存亡。
倘若有所不妥,远方地区对此产生疑虑,那么很可能就会错失良机。
正因如此,每当微臣接收到一道敕令时,必定会仔细地进行审核查验,确保其与以往的敕令不存在任何冲突之处,然后方才敢于将其宣布并付诸执行。
至于此次出现拖延的过失,确实是事出有因啊。”
李渊闻听此言,脸上的怒色顿时消散大半,他微微颔说道:“原来如此,爱卿能够如此用心周全地处理政务,朕又还有何忧虑可言呢?”
唐朝初建之时,高祖李渊对功臣的确颇为宠爱,这既源于他对那些曾为唐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之人的感恩与肯定,也是出于巩固统治、安抚人心的需要。
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有不少将领和谋士为其出谋划策、冲锋陷阵。
像刘文静,他在李渊起兵初期就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为其筹集军资、联络豪杰等事劳心费力。
还有裴寂,不仅是李渊的老友,更是其早期起兵的重要助力,在诸多战略决策上出谋划策。
李渊对这些功臣,常常给予他们高官厚禄,在生活上也多有照顾。
例如,赐予他们豪华的府邸、大量的田产以及珍贵的财宝。
在朝堂之上,也会时常给予他们特别的礼遇,允许他们参与重要的决策商议。
大唐初立,朝堂之上,阳光透过那雕花的窗棂,洒在光洁的地面上。
唐高祖李渊身着华丽庄重的龙袍,头戴皇冠,步伐沉稳地走向御座。
高祖落座,目光温和而亲切地扫过朝中群臣,而后缓缓开口:“朕今日上朝,众位爱卿不必拘泥繁文缛节,寡人李渊虽是大唐之君,亦是诸位爱卿之友。”
说罢,他目光特意落在一旁几位重要臣子身上,脸上带着诚挚的笑容,起身走向他们,说道:“诸位爱卿,朕今日想与你们同坐一榻,共商国事,莫要觉得拘谨。”
言必,便伸手去拉这几位还在面面相觑的“宠臣”
。
几位仁兄见皇帝如此真挚邀请,犹豫片刻后,也不好推辞,便纷纷随着高祖走向那放置于殿中的榻前,小心翼翼地坐下。
刘文静坐在榻上,却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他眉头微微皱起,心中暗自思忖:“陛下此举虽显亲民,然礼法不可废,长此以往,恐生乱象啊。”
思索片刻,他终究还是决定进谏。
刘文静拱手行礼,恭敬地说道:“陛下,古之贤君,皆以礼治国。
臣闻东晋王导曾言:‘若太阳俯同万物,使群生何以仰照!
’陛下贵为天子,如今与诸位臣子同坐一榻,这贵贱有序之秩序,恐怕会因此而失衡,于国家长远之道,实非有利啊。”
李渊微微一怔,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说道:“文静啊,朕此举不过是念及往昔的情谊。
朕也曾读过汉光武帝与严子陵的故事。
昔时,光武帝刘秀与严子陵乃旧交,刘秀登基之后,严子陵前来面见,二人依旧情谊深厚,同榻而眠,严子陵甚至会将脚放在陛下刘秀的肚子上,刘秀也不以为忤。
朕与诸位爱卿,皆是历经风雨,一同为这大唐的建立披荆斩棘的旧同僚,往昔一同征战沙场的欢情,朕岂能轻易忘怀?”
刘文静赶忙再次行礼,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圣明,臣明白陛下对诸位爱卿的情谊。
然陛下乃天子,身负万千子民的期望,礼法乃治国之本,君臣之序不可紊乱。
陛下以礼待臣子,臣子方能对陛下心怀敬畏,尽忠职守。
若君臣之序一旦错乱,恐后世效仿,大唐之根基将动摇啊!
臣恳请陛下,日后莫要再如此行事,还请陛下以国事为重,以礼治国。”
李渊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