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李渊的反隋之意是因马邑兵败杨广起了杀心所致吗(2 / 5)
帝表示自己对抵御突厥入侵的大力支持,让自己的行动更具合理性,在舆论上也占据有利地位。
高君雅率军赶往马邑支援,此时王仁恭担任马邑太守,负责马邑地区的军事和政务。
王仁恭(558年-617年),字元实,天水上邽(今甘肃天水市)人。
王仁恭出身武将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擅长骑射。
他追随名将杨素征战,屡立军功,从车骑将军逐渐升任大将军、左光禄大夫等职。
在抗击突厥的战役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灵武(即灵武郡,位于今天的宁夏灵武市西南,是隋朝抵御突厥入侵的前哨阵地)和新城(即新城郡,后改设为梓州,今四川省三台、盐亭、射洪等县地)的战斗中,他率领精锐部队击败突厥,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王仁恭在隋朝末年的政治和军事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的军事才能和对突厥的抵抗为隋朝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然而,他在晚年因收受贿赂、不体恤百姓而失去民心,他的晚节不保和对百姓的冷漠,也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王仁恭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他既是抗击外敌的英雄,也是失去民心的悲剧人物。
他的故事提醒我们,个人的品行和选择对历史的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最终,王仁恭被部下刘武周杀害,结束了他的一生。
至于刘武周为何要杀害王仁恭,我们会在下章提到。
高君雅和王仁恭都是隋朝末年的重要军事人物,二人在抗击突厥的战役中有着重要的角色。
高君雅带领援军到达马邑后,与王仁恭在共同抗击突厥的过程中,因战术和目标不同而产生矛盾,相互抢功冒进,导致隋军大败。
这场败仗不仅使唐军(李渊家族世袭唐国公封号,李渊军队又称“唐军”
)损失惨重。
高君雅和王仁恭战败的消息传来,虽说李渊对此已有心理准备,可没料到这二人败得如此之惨,败得如此彻底!
这无疑对他的政治和军事布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李渊接到战报后,心中更是烦闷不已,几日前晋阳宫醉酒失态之事也随之涌上心头。
此刻的他忧心如焚,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坐卧不安,独自在内室里来回踱步,绞尽脑汁地思索着应对之策,心中不住地想:隋炀帝杨广若是怪罪下来,可该如何是好呢?
正在这时,房门突然被推开,一位少年径直闯入内室。
见到李渊后,少年急切地说道:“父亲大人,您怎的还在此处独自烦恼?如今危机当前,若再不想办法应对,更待何时啊?”
李渊闻声抬起头,见来人正是二儿子李世民,心情顿时平复了不少。
他早就知晓李世民私下结交权贵、广纳门客之事,却仍故作不知地问道:“你有何良策?”
李世民抓住机会,低声对父亲说道:“如今天下动荡不安,朝廷岌岌可危。
父亲若继续拘泥于小节,犹豫不决,恐怕不久将面临盗贼肆虐、兵败降罪的困境,大祸将至。
咱们现在只有顺应民心,起兵造反,才能够化险为夷啊。”
李渊听完儿子的话后,佯装大怒,对着李世民说道:“休得胡言乱语!
小心我把你抓去报官,免得连累咱们家门。”
李世民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儿子心里非常清楚当下需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之势,形势已然展到这般田地了,所以才敢毫无隐瞒地说出这些话。
如果父亲执意要把儿子送往官府,儿子自是毫无怨言,不会违抗父亲的命令,只是这样一来,恐怕会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啊。”
李渊轻轻叹了口气,缓缓说道:“你是我的亲生骨肉,我又怎能忍心告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