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全国遍地现皇帝岂能让迷楼吴娃来背这个锅(1 / 6)

加入书签

在隋炀帝的统治下的公元611年至617年间,全国多数区域已被农民起义的风暴所笼罩。

起义军规模不一,数量众多,总数达百余支,参与者达百余万。

这些起义军分布于全国各地,北起河北、山东一带,南至江淮地区,共同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抗隋朝统治的浪潮。

其中,载入史册且可供查证的起义事件就有数十起。

公元611年王薄起义。

王薄,山东邹平人,领导长白山义,是隋末农民起义的先驱之一。

其自称“知世郎”

,并创作了《无向辽东浪死歌》:“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这诗歌一经传唱,便迅在山东大地如流行歌曲般广泛传播。

它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当时人民群众的苦难与思想情感,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诗歌不仅表达了对封建统治的强烈不满和对自由生活的深切渴望,还充分展现了古代农民起义军的英勇与豪情,因而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这诗歌,王薄号召受苦受难的农民兄弟拒绝服从隋朝兵役,鼓励大家参加农民起义军。

直接触及了民众的痛点,激了封建统治之下民众的反抗情绪,为起义军提供了广泛的社会支持,这支起义军迅展到数万人。

这招兵宣传战歌的出现,也代表着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军队伍的进步,已经知晓宣传策略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农民起义军在宣传策略上的创新,能够更有效地动员和组织民众。

王薄率领起义军转战于山东北部沿海一带,与其他起义军互相支援,共同抗隋。

唐朝建立后,王薄宣布起义失败,随之投降唐朝,被任命为齐州总管,但在武德五年(622年)被潭州刺史李义满之侄李武意杀害。

具体详情,我们后文再讲。

公元613年孟让起义。

孟让在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起兵,称录事。

“录事”

在古代通常指的是官府中负责记录、缮写的小吏,孟让称自己的起义为“录事”

可能是一种策略,用以吸引更多的民众加入起义队伍,或者是为了在起义中赋予自己某种合法性的象征。

他曾与王薄联合,占据长白山(今山东省邹平县境内)为据点。

孟让的起义军一度展到十余万人,后来又占据都梁宫(今江苏盱眙县东南),都梁宫是隋炀帝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在盱眙县都梁山上建造的一座行宫。

根据史籍记载,隋炀帝为巡游江南,见盱眙(今江苏省淮安市西南部)山水之美,在南山之上筑离宫,以“都梁香草”

中的“都梁”

二字为名。

孟让后来率众南下,与隋朝江都郡丞王世充交战。

在与王世充的交战中孟让战败,被迫向北转移,后来归附了瓦岗军,被任命为总管,封齐国(郡)公。

公元611年张金称起义。

张金称在清河(今河北清河西)起兵,自称将军。

张金称起义后,与隋军进行了多次战斗。

他一度攻克了多个郡县,包括黎阳等重要地区,但由于轻敌,最终被隋将杨义臣(杨义臣,本姓尉迟,鲜卑族,代郡武川人,今内蒙古武川县)击败,在逃亡过程中被杨善会(杨善会,字敬仁,今陕西华阴人,是隋朝末年的一位杰出将领)俘获,并在清河被斩。

他的余部最终归附了窦建德起义军。

公元613年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