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成人之美的杨玄感之乱(3 / 5)
不只是其父杨素的死与杨广有关,他更担心的是杨广闲暇时腾出手来,再对其家族来个“斩草除根”
。
正赶上当时隋炀帝暴政不得民心等因素,杨玄感综合考量后决定起兵反抗。
公元613年6月,也就是隋炀帝杨广第二次东征高句丽之时,任命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督运粮草。
谁知杨玄感趁机联络了部分对隋炀帝不满的贵族和官吏,密谋起兵反隋。
在起兵之前,杨玄感曾试图通过伪造诏书的方式,谎称隋炀帝已经驾崩,以此煽动民心。
然而,这一计策很快被识破,无奈之下,杨玄感只好硬着头皮起兵。
他利用家族的声望和财富,迅招募了一支数万人的军队,与武贲郎将(负责统领皇宫的禁卫军)王仲伯、汲郡(今卫辉市西南)赞治(负责协助地方长官处理政务的官员)赵怀义等人密谋起兵,很快控制了黎阳(今河南省浚县),并吸引了大量农民起义军加入,短时间内,部众迅展到十几万人。
在叛军围攻洛阳之际,这场暴动吸引了包括贵族子弟在内的多人加入,尤其是隋朝末年群雄之一李密,这位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成为了杨玄感的军师。
李密(582年-618年12月30日),字玄邃,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
是西魏八柱国李弼曾孙,北周太师、魏武公李曜之孙,司徒、观国公李崇之子。
李密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师从大儒包恺。
他曾在隋炀帝身边担任侍卫,但因不满隋炀帝的暴政,称病自免,开始了他的反抗之路(另有记载是隋炀帝杨广继位后,在见到李密时,注意到他的眼白太多,眼神有狡诈之像,告诉左右将他辞退)。
李密为杨玄感提出了三条计策:上计是攻占临榆关,夹击隋军;中计是攻取长安城,号召天下英雄反抗隋朝;下计是夺取洛阳城,争取在第一线和隋军决战。
然而,杨玄感认为洛阳是隋朝的中心,拿下这里就能号令群雄,便忽略了上计和中计,偏偏采纳了下计。
叛军攻至弘农(位于今天的河南省西部和陕西省东部一带,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区划和军事政治要地),因杨玄感的部队主要由后勤部队和新加入的老百姓组成,战斗力有限。
负责守卫弘农的太守杨智积利用杨玄感心高气傲的特点,与其打消耗战,并不断辱骂杨玄感。
根据历史记载,杨智积在城头对杨玄感进行了辱骂,但具体辱骂的内容并未详细描述,只是提到他“破口大骂,污言秽语,不堪入耳”
,成功牵制住了杨玄感的叛军部队。
杨玄感被杨智积的辱骂激怒,失去理智,决定停止前进,围攻弘农城,以泄心头之恨。
李密多次劝说杨玄感不要恋战,但无济于事,结果被追赶而至的隋朝大军击败。
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杨智积的智谋,也对比出了杨玄感在情绪控制上的不足。
虽然杨玄感与李密在军事指挥方面意见不合,但李密仍被任命为左武候大将军,率军继续与隋军作战。
然而,在随后的战斗中,隋朝名将宇文述、来护儿等人合围攻打逃亡至黎阳仓(黎阳仓是隋朝时期的一个重要粮仓,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浚县大伾山北麓,紧邻黄河和永济渠,是隋唐大运河漕运系统中的关键部分)的杨玄感,杨玄感被围粮尽,不得不前往汲郡求援。
在汲郡(汲郡位于黄河以北、太行山东麓,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新乡市市区、新乡县、辉县市、卫辉市、获嘉县、淇县、林州市所在地),李密认为在此没有战胜隋军的可能,想要移军西入关中,可杨玄感仍然坚持要进攻东都洛阳。
李密又劝他先攻打洛阳的外围,占据险要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