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千虫焚城,孤舟镇海(3 / 4)
血土之上,不容轻议。”
“大秦若真心求和,自当展现诚意。若只是口舌之利,岂能平万民之心?”
此言一出,殿中许多臣子目光一亮。
秦如月轻轻眯起眼,似在打量他:“不知殿下所言的诚意,指的是什么?”
宁凡唇角微勾,却不带半分笑意:“诚意,便在止戈修路,通商济民。”
“大玄可开南渠,大秦可开北道,两国以贸易相连,以民生为重。”
“若民得利,则边关之兵自可退三分杀气。若能行此一步,方算诚意。”
话音落下,殿中顿时一阵低语。
这是退让吗?不是。
宁凡并未应允疆界之议,而是绕开锋刃,抛出了另一条路——以民生为重,以贸易为纽带。
这既堵住了大秦的借口,又在朝堂之上赢得人心。
宁龙眼底闪过一抹赞许,但神色未显。
秦如月却盯着宁凡,静默良久,才缓缓开口:“殿下之言,甚有道理。但若要通路通商,须先定界而后安。”
“否则,路通何处,商通何方?是为乱道。”
她的声音清冷,仿佛一把绕过锋刃的暗剑,仍旧逼向要害。
宁凡心底微沉,却不动声色。他清楚,这场争锋才刚刚开始。
——
金銮殿外,风声骤紧,卷起檐角铜铃的低鸣。
那声音叮叮咚咚,像是在为这场未有定局的交锋敲击序曲。
朝堂之上,暗流未平,波澜已起。
殿内的空气像是凝固了一般,唯有烛火在微微摇曳,拉长了每一位朝臣的影子。
那重重叠叠的影子仿佛化作无数双冷眼,在注视着彼此,又似在窥探人心的虚实。
秦如月的话语宛若冰锋,直指宁凡先前所说的“通路通商”。
她表面语气平和,实则已将话题重新逼回疆界。
宁凡心头一紧,却不显于色。
他缓缓抬眼,与她对视,那目光并非争锋。
而像是深夜孤灯下的一缕清火,静静燃烧,却不轻易熄灭。
“界若无定,则路可自划。”宁凡开口,语气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动摇的沉毅。
“江山有疆,百姓无界。只要能令两国百姓得利,不论南渠北道,皆可开通。”
这话一出,顿时在殿中掀起新的波澜。
户部尚书王恒缓缓抚须,语气带着试探:“殿下此言,倒也有理。若先行通商,实可稳边。”
“只是疆界模糊,账册难清,税赋难分,恐生纷争。”
兵部尚书梁肃立刻接过话头,声音铿锵:“王尚书此言大谬!疆界若模糊,岂是账册的问题?分明是社稷根本!”
“通商之利再重,也敌不过山川血土!殿下所言,未免太轻国本!”
殿内气氛陡然紧绷,文武两派的分歧瞬间被点燃。
宁凡并未被梁肃的斥声扰乱,他只是安静地注视着梁肃,眼底没有愤怒,却有一抹冷意:
“梁尚书此言,儿臣不敢苟同。社稷之本,不独在疆土,更在民心。”
“疆界虽能固土,却未必能固人。若民不附,疆界再铁,终不过画地为牢。”
殿中鸦雀无声,许多大臣的目光微微一动,心底暗生波澜。
宁凡此言,直中要害。
边境多年战火,多少百姓流离,多少土地荒废?
疆界固然是国本,但若百姓心不附国,又何谈稳固?
秦如月目光微敛,唇角却勾起一丝弧度:
“殿下之言,确是动人心弦。”
“只是,大秦皇帝亦言:疆界若不定,民心难安。殿下所说的‘无界之民’,不过空言。
若无地界,百姓将自认何处?大玄乎?大秦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