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9章 教改一石激起千层浪(2 / 3)

加入书签

>

让大家在更公平的平台和起跑线上竞争,是更多普通家庭的心声。

至于取消私立学校后学生的去向,遵循一个原则,按照户口所在地的学区就近入学,或者按照父母工作地、住所就近入学,秋季招生则完全按照学区划分。”

副市长姜小林问道:“省长,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力度,这个界限如何把握?”

“学科类的教培全部取缔吧!

这是咱们能做到的维护教育公平最大努力。

但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期盼值、重视程度不同,教培不会轻易消除,我们只能加大查处力度,禁止在职教师任何形式的补课,屡教不改者取消教师资格。

教育很难有绝对的公平,有条件的家长会自己给孩子补课,或者请一对一家教,我还知道一家人请了四五个保姆,其实都是来补课。

这些现象很难杜绝,违规而不违法,查还是要查,尽力而为吧。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根本。

我和教育部沟通过,长安和秦省的‘教改’会成为教育部‘教改’的试点省和试点市,教育部门要加强和教育部的对接,在政策把握上给予我们具体的指导,避免我们的‘教改’违反国家教育政策。

同志们,教育是国之大计,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最大的民心。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像抓经济一样抓教育工作。

要进一步关心关爱教师,加快完善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

要把“双减”

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使教育真正回归本真、回归理性,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把最好的空间让给公建,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会后,长安市各部门立即行动起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拉开了帷幕,“教改”

成了全市热议的话题。

所有的私立学校面临这灭顶之灾,人心惶惶,大家知道等政府的正式文件出台,私立学校面临的路只有两条,一是被收编,二是停办,除此之外别无他路。

资本的力量很强大,很多学校不甘失败,开始上蹿下跳,寻求脱困之道。

王鸿涛安排宣传部时刻关注舆情,派出记者了解各方反应,注意事态的动向。

教师:老师有压力也更有动力

“我们觉得这是公办学校发展的机会,公办学校更有希望了,老师有压力也更有动力。”

在行知中学教了13年英语的骨干教师毛亚明,则期盼着早日在身份上获得归属感。

她说,学校属于公参民性质的学校,希望借此机会转成公办学校,包括自己在内的跟随学校多年的老师能得到政府的妥善安置,“如果能转成公办学校教师,我们就更有归属感了,更有干劲了。”

而一所名校的一位初中老师的心情则有些复杂,他感叹道:“如果学校转成公办的,估计会有一批老师被辞退,也会有一批老师人事关系会转成正式的。

老师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将来报考师范院校的大学生人数或许会减少。”

校长:建议公参民实施“一校一策”

在采访中,多位公参民学校的校长及负责人表示,非常支持教改新政。

目前长安教育不均衡的现状与一些超级民办学校有关,要想使长安的优质教育更加公平和均衡,让更多的百姓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就必须要打破现有的格局,而教改的下发不啻为一剂猛药。

可以说,长安的教育真正到了重新洗牌的时候。

众所周知,“民强公弱”

是长安教育问题一大痛点。

而民办学校掐尖式招生,在全市甚至全省招生,吸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