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小小风波(1 / 2)

加入书签

陈明哲咬了一大口馒头,又喝了勺豆腐汤,顿时眼睛发亮:

"这豆腐竟有甜味!汤里莫不是加了什么高汤?"

坐在对面的徐子睿也笑:"寻常豆腐要先焯过水去豆腥,这豆腐却像是用泉水磨的,难怪清甜。"

他夹起一块炖肉,瘦肉纹理里浸着酱汁,肥肉却入口即化,"这肉炖得火候正好,怕是用了慢火煨了两个时辰。"

几人正吃得香,赵承宇带着两个同乡走了过来,故意撞了下张时安的胳膊。

张时安手里的馒头滚落在地,沾了层细灰。

"哎呀,张兄恕罪。"

赵承宇假惺惺地道歉,嘴角却勾着冷笑,"不过是个馒头罢了,掉了便掉了,反正有些人这辈子也就配吃这个。"

陈明哲顿时涨红了脸:"赵承宇,你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

赵承宇拿起自己桌上的馒头,慢悠悠地撕着,"只是觉得,有些人连禁海令的深意都不懂。

偏要在策论里胡言乱语,怕是吃了这顿宫里的饭,往后再没机会踏进宫门了。"

"开海通商利国利民,何错之有?"

张时安捡起地上的馒头,用帕子擦了擦,"倒是赵兄,一味守着陈规,可知闽浙百姓无鱼可捕,只能啃树皮度日?"

"百姓疾苦自有朝廷抚恤,用得着你一个贡士指手画脚?"

赵承宇提高了声音,"开海便是引狼入室!倭寇海盗一旦涌入,你担得起这个责任吗?"

"若因怕狼就锁死家门,那与困守孤城何异?"

张时安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汉唐强盛时,何曾怕过与外邦往来?

正是因为开放,才有丝绸之路的繁华,才有万邦来朝的盛景!"

周围的贡士渐渐围拢过来,有人点头附和,也有人面露迟疑。

徐子睿拉了拉张时安的衣袖:"师兄,不必与他争执。"

"怎么不必?"赵承宇往前逼近一步,锦袍上的云纹在阳光下晃眼。

"张时安,你可知我姑父在礼部当值?他常说,有些寒门士子总想着走捷径,写些惊世骇俗的论调博眼球,实则腹中空空!"

"赵兄既如此说,敢不敢让陛下评判?"

张时安直视着他,目光如炬,"若我的策论真是胡言乱语,甘受革去功名之罚;若我说的有理,还请赵兄日后莫要再以出身论英雄!"

赵承宇被他看得一窒,随即冷笑:"好啊,我倒要看看,陛下会不会理睬你这等狂悖之言!"

说罢甩袖而去,两个同乡赶紧跟上,临走时还狠狠瞪了张时安一眼。

徐子睿气得攥紧拳头:"这赵承宇太过分了!仗着自己有靠山,便如此嚣张!"

"无妨。"

张时安拿起一个新馒头,掰开放进嘴里,慢慢咀嚼着,"策论已交,是非功过自有公论。咱们吃好这顿饭,才是正经事。"

陈明哲叹了口气:"其实赵承宇说的也不是全无道理,开海确实风险太大。

方才我写策论时,只敢说'暂开几处海港试之',哪敢像师兄这般直言'开海通商,功超汉唐'?"

"师弟有所不知。"张时安舀了勺豆腐汤,汤色清亮,里面的葱花浮在表面。

“一艘船带回的胡椒,够整个泉州府用三年。

南洋的苏木、象牙,西洋的琉璃、香料,若能合法入境,朝廷税入至少能增三成。"

徐子睿凑近了些:"可倭寇......"

"倭寇多是沿海百姓假扮的。"

张时安压低声音,"禁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