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专家助力补证据(2 / 3)

加入书签

nbsp;   “这是境外银行通道。”赵亮迅速查证,“注册主体关联一家离岸贸易公司,法人代表签名……和孙强笔迹一致。”

    林悦将SWIFT码与陈某的资金往来记录对照,发现一笔两百万元的汇款曾在案发前三天经此账户中转,收款方为自由港某船舶维修公司——正是GZA-7所属设施的运营方。

    “钱、人、货,全对上了。”赵亮低声说。

    郑宇轩站在白板前,钢笔在手中缓缓转动。他将所有证据按时间顺序排列:从冷冻舱划痕到LX9塑料片,从芯片残片到GZA-7代码,从纤维DNA到SWIFT汇款通道。每一步都指向同一个结论——孙强团伙通过已死亡的中间人建立隐蔽运输网络,利用境外中转站完成跨境贩卖。

    “现在缺的,是直接指挥证据。”他说。

    专家团队继续深挖芯片残余数据。他们在一段被覆盖的日志碎片中发现一个重复出现的指令序列:每批货物离港后,系统会自动发送一条加密信息至某个终端设备。虽然接收方已被清除,但信号路径残留的路由标记显示,该终端最后一次激活位置位于孙强名下一处废弃仓库。

    “不是普通通讯。”专家说,“这是远程监控指令,触发条件是货物状态变更。”

    林悦立即调取仓库周边监控。尽管现场已断电多日,但电网记录显示,案发当晚曾有短暂电流波动,持续时间正好与芯片日志中的信号发送时间吻合。

    “他在远程确认货物转移。”她说。

    郑宇轩把钢笔放回口袋,走到物证台前。他打开一个密封袋,取出那张从账本残页上揭下的纸条。边缘的摩斯密码压痕还在,但经过拉曼扫描后,纸张内部纤维层暴露出另一层信息——微缩打印的账户流水摘要,其中一笔标注“LX9护送费”的支出,收款人账户正是SWIFT码对应的离岸公司。

    “这不是记账。”他说,“是结算凭证。”

    赵亮将所有材料归档,准备移交证据科。林悦则重新检查每一份样本的封装状态,确保无交叉污染。专家团队开始整理技术报告,详细记录数据恢复过程与分析依据。

    凌晨四点,实验室只剩下一盏操作灯亮着。郑宇轩站在投影幕前,看着最终整合的证据链图谱。七条独立线索彼此咬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他伸手关掉投影。屏幕黑下来的瞬间,钢笔从口袋滑落,滚到桌角停下。笔帽朝下,笔尖沾着一点未干的墨迹,在桌面上留下一个小黑点。

    林悦走过来,递上最后一份报告。

    “所有生物证据都复核过了。”她说,“包括纤维里的DNA,可以支撑链式追踪。”

    郑宇轩接过文件,翻到最后一页。签名栏空着,等待落笔。

    他拧开钢笔,墨水刚触到纸面,对讲机响了。

    “郑队,港口雷达发现一艘无识别信号的快艇,正从自由港方向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