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线索交叉引混乱(1 / 3)
郑宇轩将钢笔旋紧,笔帽与笔身咬合的轻响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他把笔平放在桌角,目光落在工作日志翻开的那一页——陈建国最后一次来访的时间被红笔圈出,像一道无法愈合的刻痕。手机震动,赵亮发来消息:“三处冷藏点已确认,监控全毁,现场无遗留物。”
他站起身,径直走向指挥台,调取海关回溯报告。七辆可疑冷链车中,有两辆在最后一次信号消失前曾绕行市郊垃圾处理厂,路线偏离常规运输路径超过十七公里。他按下内线电话:“赵亮,带人去垃圾厂,查焚烧炉残渣和掩埋区。林悦那边同步准备物证分析。”
赵亮带队出发二十分钟后,郑宇轩收到柬方技术员的邮件。邮件未加密,内容简短:档案调阅需三级审批,预计七十二小时。他盯着屏幕,指尖在桌面上轻点两下。上一次视频会议中对方还主动提供线索,如今却退回官僚程序。他立即拨通外事组电话,要求核实联络人权限是否变更。
林悦在实验室拆解密封涂层样本,将聚丙烯与含锌氧化物的混合比例录入比对系统。她刚完成参数设定,手机弹出郑宇轩的消息:若冷链车已被销毁,残留微粒是否能在焚烧残渣中检出?她回复:“高温会降解部分成分,但锌元素稳定,可作为追踪标记。”
下午三点,赵亮传回现场照片。垃圾厂东区焚烧炉内壁附着黑色焦块,取样后初步检测发现微量金属残留。他附言:“正在扩大挖掘范围,暂未发现冷藏组件残片。”郑宇轩放大照片,注意到炉膛底部有一道横向刮痕,像是金属部件强行拖拽所致。他标记位置,发回指令:“重点提取刮痕附近灰烬,送林悦实验室。”
与此同时,林悦收到脱敏后的笔迹比对报告副本。她将其转为学术研究格式,标题改为《跨境物证文件中签名特征的重复性分析》,附件附上编号逻辑比对图与频段参数对照表。她通过非官方学术合作渠道提交,收件方为金边警察学院物证研究中心——这是郑宇轩授意的迂回路径,避开司法审批流程。
傍晚六点,指挥室灯光调至全亮。郑宇轩召集闭门会议,投影屏上并列显示两条线索路径:一条标为“车辆追踪”,标注时间成本为“48小时全面排查”;另一条标为“物证检验”,风险提示“结果可能为阴性”。赵亮站在左侧,语气急促:“我们不能再等化验结果。孙强随时可能转移孩子,必须以车为轴展开地面搜查。”
林悦站在右侧,声音平稳:“没有物证支撑的搜查是盲动。焚烧残渣中的锌元素若与密封涂层匹配,就能锁定拆解窝点。否则我们只会惊动目标。”
“等你验完,孩子早就过了境!”赵亮拍桌。
“盲目行动才真正打草惊蛇。”林悦直视他,“你确定那些车一定载着孩子?还是你只想证明自己没看错方向?”
郑宇轩坐在会议桌尽头,手指无意识摩挲钢笔外壁的划痕。他想起陈建国坐在椅子上,双手紧握,声音低哑地问:“你们真的在找吗?”那句话像钉子扎进记忆。他没有打断争吵,而是起身走到白板前,将两条线索并列写下,标注各自所需时间与失败概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