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克服难题共推进(1 / 2)
郑宇轩将光标停留在新建文档的首行,指尖悬在键盘上方。屏幕上的三个字母没有继续延伸,他退出编辑界面,把文件另存为“T-R-A_临时推演”,加密归档。随后打开内网通讯模块,调出外事组联络日志,将昨日会议记录与林悦提供的质谱数据打包,附加一份编号逻辑比对表,发送至非正式通道,并在备注栏写道:“数据可溯源,欢迎验证。”
两小时后,外事组传来反馈:柬方技术员已接收资料包,二次会议定于次日上午十点召开。
会议室灯光调至中等亮度,投影幕布提前就位。郑宇轩走进时,赵亮正在调试本地服务器的离线缓存,确保所有证据片段可在无网络状态下调取。林悦将编号生成模型导入便携终端,界面仅保留基础参数输入框与输出比对图,剔除所有推论性标注。
视频信号接通,画面分割为两区。左侧中方三人就座,右侧仍是金边警方技术部门的临时会议室,三名代表入座,其中一名正是上次会议中低语“幽灵货舱”的技术员。翻译尚未开口,郑宇轩点头示意林悦开始。
林悦调出编号生成逻辑演示界面,输入“中转-7号舱”与“TRANSIT-7”的字符结构,系统自动拆解前缀、数字位、分隔符使用习惯及编码位数。屏幕右侧并列显示2022年“幽灵货舱案”中缴获文件上的编号样本,两者匹配度显示为98.7%。她陈述:“该模式在独立事件中重复出现的概率低于0.3%,若排除人为设计因素,需假设两次编号系统由同一逻辑框架衍生。”
赵亮接话:“贵方2022年破获案件时,是否查获具备远程信号接收功能的装置?”
对方技术员短暂迟疑,随即点头:“我们发现改装型GPS***,内置微型接收模块,可接收特定频段指令,但未追踪到信号源。”
郑宇轩立即回应:“我们愿共享此次缴获模块的频段参数与封装特征,供贵方比对历史物证。”他示意赵亮上传加密数据包,附加说明:“仅用于技术比对,不涉及司法认定。”
柬方三人低声商议。翻译最终开口:“数据接收,我方将进行内部核验。”
会议进入尾声,郑宇轩未再追问档案调阅事宜。散会后,他返回办公室,将会议要点记入工作日志,重点标注“对方承认信号装置存在”与“编号模式高度相似”两项。
当晚八点十七分,一封加密邮件抵达郑宇轩私人账户,发件人非官方渠道,而是上次会议中技术员的个人邮箱。附件为扫描件:鸿远物流A7栋的注销申请表,法人签字栏笔迹倾斜角度与压力分布,与“幽灵货舱案”卷宗中一名中间人签名高度一致。正文仅一行字:“我们也在找那个幽灵。”
郑宇轩立即呼叫林悦。二十分钟后,她出现在实验室,启动笔迹比对系统。两份签名并列置入分析模块,系统逐像素比对笔锋走向、停顿点与连笔习惯。结果显示:相似度91.4%,排除同一人书写的概率低于0.6%。
“不是巧合。”林悦说。
&nb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