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一九二五年夏 山雨欲来(4 / 4)

加入书签

;瑾瑶挤在人群后面,踮着脚尖往报栏里看,报纸上的铅字一个个跳进她的眼里,像重锤一样砸在她的心上。一种混合着恐惧、兴奋、茫然与责任感的复杂情绪,像潮水般淹没了她。她害怕的是,那些荷枪实弹的巡捕会对无辜的百姓下手,害怕这场风波会带来更多的伤亡;兴奋的是,她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开始反抗,不再像以前那样麻木;茫然的是,她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不知道这场抗争最终会走向何方;而责任感,则像一颗种子,在她心里慢慢生根——她是一名学生,是这个时代的青年,她不能置身事外。

    她忽然觉得,自己正站在历史的门槛上,门内是她熟悉的、由钢琴曲的旋律、杏仁酥的甜香和家庭纷争构成的小世界;门外则是一个更大的、更残酷却也更真实的世界,那里有工人的血泪,有百姓的呐喊,有侵略者的暴行,还有无数人在为了正义而抗争。而现在,她熟悉的那个小世界,正在剧烈地晃动,边缘处已经开始碎裂,露出了外面那个风暴呼啸的世界的景象。

    她深吸了一口这闷热而焦灼的空气,那里面不再只有父亲雪茄的醇厚味道和母亲身上的线香气息,更有着工厂里钢铁的锈味、工人身上汗水的咸味,以及一种……硝烟将至的、令人心悸的气息。这气息让她感到窒息,却又让她莫名地兴奋,仿佛沉睡已久的灵魂,终于被唤醒了。

    她的“秋水”般的眼眸,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映照出家庭围墙之外的、广阔社会的风云变幻——那是码头上搬运工佝偻的背影,是纱厂里工人愤怒的呐喊,是街头学生高举的旗帜,是巡捕房冰冷的枪口。那眸子里,好奇与不安交织着——她好奇这个更大的世界,却又不安于未知的危险;怯懦与勇气也在激烈地搏斗——她害怕反抗会带来的后果,却又无法忽视内心深处对正义的渴望。一种模糊的念头开始在她心里萌芽:她的笔,或许不该只书写个人的愁绪,不该只记录那些风花雪月的小事;她的抗争,或许也不该只局限于反抗父亲的安排,追求个人的自由。她的笔,可以写下工人的苦难,可以记录百姓的诉求;她的抗争,可以和那些街头的学生、罢工的工人站在一起,与窗外那巨大的、正在酝酿的轰鸣——那是无数人渴望自由与正义的呐喊——产生某种遥远的共鸣。

    她捏紧了书包带子,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书包里,一边装着沈秀兰给她的传单,纸张粗糙,带着油墨的刺鼻气味;另一边装着那本精致的课堂笔记,纸张细腻,写满了工整的字迹。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物品,像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她的书包里交汇,也在她的心里交汇。她感到一种撕裂般的疼痛——一边是她从小长大的、安稳的小世界,一边是充满未知与危险却又充满希望的大世界;可同时,她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奇异的连接——她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和这个时代、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天边,原本灰蒙蒙的天空开始聚集起乌云,风也渐渐大了起来,吹得路边的梧桐叶沙沙作响,像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预告。山雨欲来,而她,王瑾瑶,不再只想做一个隔窗听雨的旁观者。她要推开那扇门,走进那个风暴之中,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声音,去参与这场属于这个时代的抗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