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与雨后小故事(3 / 7)
你了。
同时,皇帝通过枢密院、翰林院,遥控、指挥朝廷干活。
有难言之隐,有不打算与朝臣商量的,有不满意的,要中断某个事件流程,皇帝把意思给枢密官描述明白,枢密院草拟成文案,转发给相关执行单位、执行人。是为宣王言。
第二是内命。所谓内命,即是需要走手续,以正式的、诏书的文件流形式命令有司的事情,或者是打算不通过任何人,要乾纲独断的,也是把意思描述给枢密院,由其笔录,然后到翰林院,让当值学士起草。起草完毕后,当场带走,再转发到责任单位、责任人。
或者把翰林学士叫来,现场写。
唐代宦官干政,就是通过王言、内命这两个途径。以军权作为枢密使名分的支撑,代替主子指挥朝廷、群臣干活。
这也是唐代中官弄权的流程。
而不是什么事中官自己上手,太高看他们的智商了。
这世上有个逻辑,一个蠢货无法从聪明人手里夺走权力及其他。
为什么田令孜谋求与李克用、王重荣,北司爷爷告奶奶挑选朝臣去?
难道是不喜欢用中官当使者吗?因为嘴笨,文化少,碰到大场合,说不来。
为什么围剿李克用、长安收复战,行营高层全是外朝选派的人,中官却没几个?是不喜欢权力吗?因为会带兵的中官多,而像杨复光那样真会打仗的却没几个,普遍表现还不如文官。
为什么财权、外朝事务一直被南衙牢牢掌握,中官只能捏着鼻子通过枢密院干涉,是不喜欢自己兜着钱包吗?因为是真不会。
为什么韩全诲这帮内竖被李茂贞卖了还在帮李茂贞数钱?因为蠢。
对于宦官群体,不要觉得他身处高位,就给他们套一个算无遗策、老谋深算的滤镜。
聪明人大概率能身处高位,大概率能赚到钱,这是由他所具备的能力所能预见的大概率结果。这是逻辑。
但聪明人就一定身居高位吗,高位者就一定聪明吗,不是的。
聪明是权力、富贵、地位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聪明与这些东西,不具备因果关系。
德不配位,名不副实,这是社会常态。
对于唐代寺人,尤其如此。他们当近臣,靠的是舍屌,靠的是找爹,给人当孙子。上位的主流方式也不是靠知识文化、业绩、功劳。
说回枢密使。在枢密使无兵、没有十军容作为武力支撑、没有其他掌握各种权力的中官的联合支持的情况下,枢密使及枢密院的供奉官就只是皇帝的秘书团。
为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