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过队伍的岁月(1 / 3)

加入书签

1946年的豫东平原上,金黄的麦穗刚刚低头,战争的阴霾就已笼罩四野。

刘庄的老槐树下,七十岁的刘三爷拄着枣木拐杖,浑浊的目光穿过飞扬的尘土,望向村口那条被无数军靴踏平的大路。

“又有队伍路过了。”

老人干瘪的嘴唇微微蠕动着,手中的拐杖在青石板上敲出沉闷的节奏。

这已经是本月第三批过境的军队了,前两次士兵们身着灰布军装,而这次换成了土黄色。

张大妮抱着刚满周岁的女儿站在院门口。

她察觉到这批身着黄军装的士兵与以往有所不同——士兵们脚上的胶鞋沾满了泥浆,枪管上缠着防反光的布条。

最让人感到不安的是,他们行军时异常沉默,只有皮靴踏地的闷响和装备碰撞出的金属声。

“嫂子,快看!”

十二岁的刘百成突然指着队伍中央喊道。

六门美制山炮在骡马的拖拽下缓缓前行,炮管上尚未擦净的火药痕迹在阳光下泛着青光。

更令人惊骇的是紧随其后的担架队,白布下凸起的人形轮廓渗出暗红色的血迹。

第三天拂晓,急促的砸门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

张大妮刚刚生完灶火,五个黄军装士兵就闯进了院子。

为的少校满脸横肉,武装带深深地勒进隆起的肚腩。

“老乡,奉命征粮。”

他晃了晃盖着红印的公文,说道,“每户需交白面五十斤,小米三十斤。”

张大妮将女儿护在身后,说道:“老总,当家的不在……”

“放屁!”

少校一脚踹翻了晾晒玉米的筐子,“弟兄们在前线卖命,吃你们点粮食还推三阻四?”

他突然眯起眼睛盯着孩子,“这小崽子养得倒白净。”

这时,马高腿破锣般的嗓音从巷口传来。

话音未落,这个平日趾高气扬的保长就被两个兵痞架了进来,活像一只待宰的鸡仔。

“你是保长?”

少校用枪管轻轻挑起马高腿的下巴,冷冷说道,“半个时辰内要是凑不齐粮食……”

他故意拉响枪栓,恶狠狠地威胁,“老子就按窝藏共匪论处!”

马高腿拼尽全力敲响铜锣,那声音震天动地,可村里早被之前几拨军队搜刮得一干二净。

眼看规定的时限就要到了,他眼珠一转,连忙说道:“军爷,刘汉山家肯定有余粮!

他可是……”

这一天,刘汉山恰好去汴梁打听爱田母子的消息。

兵痞们砸开刘家粮仓时,张大妮正把最后两袋麦子埋进猪圈。

胖少校带着人径直闯进卧房,将雕花木箱里的细软倒了个底朝天。

“哟呵,还有这个!”

少校从床底摸出一个陶罐,里面是刘汉山攒下的二十块大洋。

他顺手抓起梳妆台上的银簪子——那可是张大妮的嫁妆,又扯下床上的绸面被子。

最令人指的是,他们连灶房墙洞里藏的半罐猪油都不放过。

刘麦囤的新婚妻子庞媛媛想要阻拦,被一个兵痞用枪托砸在腰上,当时就流了血。

等刘汉山闻讯赶回来时,只见院门洞开,鸡鸭一只都没了,连井台上的辘轳铁链都被卸走了。

这场洗劫带来的创伤比想象中更深。

庞媛媛小产后流的血浸透了三条棉被,从此再也不能生育;埋进猪圈的麦子被雨水泡得了芽;最可惜的是刘汉山珍藏的《康熙字典》,被兵痞们撕了用来卷烟。

奇怪的是,当夜那支队伍就遭遇了埋伏。

刘百成放羊的时候,看见东边河滩上堆着上百具尸体,清一色的黄军装,胖少校仰面躺在最上面,胸口的血窟窿里爬满了蚂蚁。

随着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