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中年的东山再起(3 / 4)
,往后就别想在红庙集上立足了。
起初,集市秩序井然,买卖公平公正,老百姓们对此赞不绝口。
然而,过了半年,刘汉山渐渐感觉有些不自在了。
他察觉到自己断了太多人的财路。
“水至清则无鱼啊。”
一天傍晚,他蹲在集市的石碾上,对着我和邵大个叹气说道,“有些人没别的谋生本事,就靠耍点小聪明赚点差价来养家糊口。
我把他们的路都堵死了,他们一家老小可怎么生活啊?”
邵大个挠了挠头,说道:“刘哥,你别管他们!
那些奸商活该!”
但我却不这么认为。
那天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看见卖杂货的老王头蹲在墙角抹眼泪。
一问才得知,他以前靠掺点假货多赚几个铜板,如今被刘汉山管得严严实实,连给儿子抓药的钱都凑不齐了。
刘汉山默默掏出几个铜钱塞给老王头,转身时,脸色显得更加难看了。
“世上的事情真是难以说清啊。”
那晚,他对我说,“你以为自己是在帮大多数人,可少数人的苦难同样也是苦难啊。”
第二天,刘汉山就辞去了行伍的差事。
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就如同大河里有鲤鱼、有草鱼,也有靠吃腐食为生的鲶鱼和黄辣丁,只有各安其位,才能生生不息。
就在刘汉山为生计愁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找到了新的出路。
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早晨,刘汉山在红庙集上闲逛,听见打烧饼的张驴头正跟人抱怨:“这年头,连烧饼都打不起了!
好木柴比白面还贵!”
原来,打烧饼讲究用果木炭火,最好是苹果树、枣树这类硬木烧成的炭,烤出来的烧饼会带着淡淡的果香。
可如今,这类木柴越来越难寻觅,价钱也不断上涨。
有人建议张驴头改用焦炭:“豫西焦作产的那种,好烧又不起烟,和梨树枣树烧出来的木炭基本一样的性质,做出来的烧饼味道差不了多少。”
“说得倒轻巧!”
张驴头苦笑着说,“那玩意儿在兰封县上哪儿去买啊?就算有,价钱比香油还贵呢!”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刘汉山眼睛一亮,当天下午就带着我和邵大个去了焦作。
焦作煤矿的管事一见到刘汉山就乐了:“刘掌柜!
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听说您不在孔家干了?”
刘汉山笑着摆了摆手,说道:“陈年旧事就不提了。
这次来是想跟您谈笔生意。”
他提出用白蜡条换焦炭的方案——这种落叶乔木在豫东随处可见,枝条柔韧,煤矿上用来编筐运煤再合适不过了。
双方一拍即合,约定一斤白蜡条换一斤焦炭。
回程的马车上,邵大个依旧一头雾水,问道:“刘哥,这买卖划算吗?白蜡条又不值钱……”
刘汉山道:“你呀,真是糊涂!
白蜡条在咱们那儿满山都是,随便砍来就能换焦炭。
可焦炭在兰封县那可是稀罕玩意儿,转手就能卖个高价!”
刘汉山只是笑而不语。
其实他早就把这笔账算得清清楚楚——一来一回,利润能翻好几番,而且这生意还没人跟他竞争。
果然,不到半年时间,刘家就凭借这门独家生意积累了一笔颇为可观的财富。
刘汉山组织村里人上山砍伐白蜡条,按斤给他们支付工钱;又雇了几辆大车专门跑焦作。
回来的焦炭,除了供应本地需求,还销往周边各县。
生意越做越大,刘家渐渐成了当地新崛起的“户家”
。
就在日子过得越来越
↑返回顶部↑